南湖网讯(通讯员刘永鑫 原野)新学期以来,水产学院多措并举,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动物生理学虚拟实验室、开设网上慕课等形式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从问题到理论
近日,学校第三届名师示范课陆续开讲。水产学院王卫民教授、顾泽茂教授进行了示范教学。“大坝上游区域发现大量底栖环节动物。是因为水流速度下降,或是底部淤泥的增加,还是鱼类集群?”课堂上,顾泽茂以生动实际的例子一步步展开课程讲授。随着疑惑的提出和解决,脑粘体虫、堪萨斯角形虫、库道虫、肠粘孢子虫等主要粘体动物的生活史、感染特点、危害情况及其防控方法一一浮出水面。从梧桐树的繁殖讲起,从多个方面引出鱼类的育种话题,以黑莓鲈鱼等实例对鱼类性别控制的意义与内容进行讲解,王卫民的课程并不是直奔深奥的遗传育种话题而是充分铺垫,循循善诱,其间还不乏学科发展史上的各位大牛名家、奇闻异事,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知识不再是一行行文字,而是鲜活而立体,有来龙、有去脉的一个个故事。
把专业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讲述真实经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传授学生知识是两堂示范课的共同特点。每堂示范课都有数十位学院老师观摩,结束后还有研讨环节,结合科研生产实例,启发式教学正逐步成为水产学院的教学风尚。
从真实到虚拟
走进水产楼副楼403,一排排整齐的电脑前许多中学生正在做着生理学的相关实验。相比传统的生理学实验的瓶瓶罐罐、杀伐解剖,这里的虚拟实验更适合前来参观学习的中学生们。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的虚拟实验,是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合理补充。所谓虚拟实验室即是一种基于Web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各种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
针对于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多,实践少”的现象,水产学院试图通过构建虚拟实验室等新型数字教育模式给予学生更多实验动手机会。在虚拟实验室利用电脑教程,学生完成“资料、准备、动物房、模拟实验、考试”等一系列操作后,再进入真实实验室进行操作,在模拟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既能提高真实实验的准确率,也能延长实验过程,提高实验课程效果。从去年年底开始,经历半年时间的努力,全校首个动物生理学虚拟实验室终于建成开放。
从线下到线上
自4月份开课以来,由水产学院李大鹏老师主持的“动物生理学”慕课已经进行到了第四周。“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生命科学中的核心基础课程。2012年由李大鹏主持的“动物生理学”从“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共享课程”,今年4月“动物生理学”慕课作为我校第一门慕课正式上线,面向全社会开放。学习人员通过慕课网站进行注册选课,在课程开课期间,学员通过网络终端进行全天候课程学习,完成全部教学环节并考核合格后可获得课程结业证书。学院学生参加慕课学习获得合格和优秀证书后,可直接参加结业考试,考试合格的可直接获得学分。目前,“动物生理学”慕课学员已达3000余人。
从问题到理论,从真实到虚拟,从线下到线上,着力优化传统课堂,积极改善实验课堂,大力拓展网络课堂,这些举措无不紧盯人才培养实效,紧盯课程教学效果,紧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锻造。近年来,水产学院着力打造“从游”文化,通过搭建师生交流平台,丰富师生交流形式,不断增强师生互动粘性。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是课堂的主体作用,课堂是知识传递的基本形式,只有课上打牢基础,才能课下迁移拓展;课堂是师生交汇的固有场所,只有课上相互仰慕,才能课下不断亲近;课堂是“从游”之乐的起点,只有课上开好头,才能课下继续走。师生之乐在“从游”,从游之乐起课堂,共同把课堂打造成为“从游”的第一阵地。
审核人:蔡徐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