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悦读 > 人文校园 > 正文

纪念郭沫若活动展览走进我校

核心提示: 9月22日至9月30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主办,郭沫若纪念馆、我校党委宣传部共同承办的主题为“郭沫若与人民艺术展览”走进我校艺术馆,进行为期八天的展览。

_MG_0783

学生参观展览(供图|学通社记者 刘晓笛)

南湖网讯(通讯员 程清远 董昊霖)9月22日至30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主办,郭沫若纪念馆、我校党委宣传部共同承办的主题为“郭沫若与人民艺术” 展在我校艺术馆展出。22日下午,同名沙龙在艺术馆举行,特邀嘉宾郭沫若纪念馆副馆长刘曦光,郭沫若纪念馆副研究员李斌、梁雪松,中共北京西城区委宣传部副调研员孟庆利,副主任科员邓巍巍等出席了沙龙活动。

沙龙开始后,刘曦光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郭沫若纪念馆的主要情况,位于北京什刹海西畔的郭沫若纪念馆始建于民国年间,其建筑风格为庭院式四合院。

李斌则介绍了郭沫若的生平及重要成就。“他在文学艺术上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面旗帜,在学术上是划时代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在社会活动上是一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提到,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新诗的奠基之作,也是新诗开始蓬勃发展的标志。除此之外,郭沫若在抗战期间所做的历史剧《屈原》也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轰动,鼓舞了民心士气,值得一提的是,《屈原》在战后被日本改编并上映。

梁雪松介绍本次展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涉及郭沫若的生平介绍、文学创作及郭沫若和艺术家们的故事。“我们要做的是让大家记住郭沫若。”他说郭沫若戏剧中的人物和剧情有时很难被现代人所理解。2008年,中央戏剧学院的毕业大戏改编自郭沫若的《虎符》,将郭沫若的戏剧智慧重新带到观众的面前。

在沙龙最后,针对同学们关于郭沫若文学风格的提问,李斌回答,郭沫若的诗经历三个阶段,早期《天上的市街》清淡雅致,《天狗》则是惠特曼式的风格;后期主要是歌德的《浮士德》风格,小清新与大众化并存。读他的诗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个人境遇和价值取向。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郭沫若为什么会成为球型天才?李斌介绍道,郭沫若之所以能成为多领域的大家,是因为郭沫若从小就对直观的美、推理的真和利他的善抱有极大的研究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留学时的忙碌不仅没有压垮他,反而促进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的第一篇小说《牧羊哀话》的灵感就是在他解剖尸体时获得的,这对同学们是很有启发的。对于为何现代中国没有举世闻名的大师这个问题,李斌答道,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的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民国之前,百废待兴。所以出现了民国黄金十年。而现在的社会比民国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大师的要求也比民国时期要高。而且民国巨人的肩膀已经很高了,如果要继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辉煌。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同学们要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只有心系国家和人民的人,才能在相关领域取得更大成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审核人:刘志伟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李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