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两位专家做客理学院Bio-MPC论坛

核心提示:10月18日和2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运煌、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刘庄教授分别做客理学院Bio-MPC论坛。

1_副本

南湖网讯(通讯员张雅姝 袁超)10月1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运煌做客理学院Bio-MPC论坛,在逸夫楼二楼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Protein NMR: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Study”的学术报告,理学院位灯国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

报告上,杨运煌首先为大家讲解了核磁共振波谱(NMR)研究生物大分子溶液结构及功能的主要方法及技术路线,以及运用多种实验手段,从多角度、多层次解析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接着,他以二聚体蛋白为例,针对传统NOE方法对单体间距离约束不够的限制,采用顺磁标记(PRE、Pulse-EPR)方法获得丰富的长程结构信息,以提高实验灵敏度及分辨率。随后,他谈到核磁研究将从生物大分子单体研究到复合体相互作用研究直至系统生物学研究,并以在研课题“蛋白质SP_0782结构与功能的NMR研究”为例,介绍了结构基因组蛋白质结构启动计划(PSI)。PSI长期目标是从DNA编码信息中获取对应的多种蛋白质原子水平上的三维结构,获得的蛋白质结构将推动临床和基础研究,扩大蛋白质在正常生物学过程以及病理条件下的功能角色认知。同时,他通过NMR滴定及氢氘交换质谱给大家展示了核磁共振在研究蛋白与单链DNA结合方面的应用。最后,他指出,核磁共振是最有效的时间尺度检测手段,蛋白质机器(蛋白质复合物)动力学研究也是现在的研究热点。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就核磁共振方法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具体操作与杨运煌进行了交流。高军教授向杨运煌请教了核磁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要求与局限,汪萍博士询问了核磁检测弱结合的检测限以及核磁检测对生物样品的要求,李胜清教授则详细询问了氢氘交换质谱检测蛋白-核酸相互结合的原理和应用。此外,杨运煌还对液体核磁和固体核磁的区别、顺磁标记及NMR具体操作的一些关键点等进行了详细解释。

最后,杨运煌回顾了他个人的研究经历,介绍了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在生物大分子核磁研究的概况、课题组人员组成以及科研项目,欢迎相关方向的研究工作者前往学习与合作。

10月20日上午,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刘庄教授作客理学院Bio-MPC论坛,在逸夫楼二楼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新型无机功能纳米材料在生物成像与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理学院约40名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人事处副处长肖志东副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

刘庄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新型无机功能纳米材料在生物成像与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他提到,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目前一直是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对于传统放疗和化疗方法,无机功能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肿瘤治疗特性,并详细介绍了近几年来他们课题组在新型无机纳米材料的开发以及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BiSe纳米材料的开发以及衍生的中空纳米结构、可携带大量氧气的无机纳米胶囊和基于碳纳米管的纳米材料在肿瘤联合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此外,刘庄教授还就上述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对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的系统研究进行了汇报。

审核人:位灯国

责任编辑:张世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