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植科院举行甘蓝型油菜油脂合成机制研究交流会

核心提示:11月4日晚,以“甘蓝型油菜油脂合成机制初探”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在我校第二综合楼C102举行。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郭亮教授和大家分享了油菜研究与产业发展趋势。

南湖网讯(通讯员黄如友 杨阳)11月4日晚,以“甘蓝型油菜油脂合成机制初探”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在我校第二综合楼C102举行。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郭亮教授担任主讲,植科院多名师生参加交流会。

首先,郭亮从课题研究背景的角度切入,介绍了油菜的相关基本知识并从时令性、品种、种植区域、主产区域、产量、种植面积等六大方面对我国油菜种植现状进行讲解,着重强调了甘蓝型油菜在我国高达90%的种植比例。其次,立足于社会背景,郭亮指出当前我国油料作物发展处于转型困难期。一方面,甘蓝型油菜是AACC异源四倍体,基因组结构复杂,研究困难,在生产进行中以人力劳动为主要,投入成本大,社会价格低,并且作为非粮食作物在政策发展上得不到较高的重视;另一方面,国内现多以进口大豆为食用油作为供给来源,进口价格低,竞争力强;此外,因环境保护需要,油料作物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限。

随后,郭亮分别从植物油脂合成组织结构及过程、含油量调控机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解析甘蓝型油菜油脂合成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甘蓝型油菜油脂合成机制解析、种子不同部位的脂质分布等几大方面对我校油菜团队的研究开展情况进行讲解。他特别说明了研究探索中菜籽资源的采集与数据分析工程:为保证遗传的多样性,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所收集到的521份具有代表性的油菜材料进行分析,对五百多个油菜群体进行了重测序,剔除掉亲缘关系过近的油菜群体,对剩余的505个油菜群体进行了研究。

就种子不同部位的脂质分布,郭亮认为这是研究的创新点所在。基于对油菜种子切片油脂分布的分析,证明了其团队提出的“种子不同部位油脂含量影响产油量”的猜想。通过大量研究分析其团队得出目前的结论:种皮越薄更利于油脂积累,高含油量的种子含有更高的TAG,且TAG分布得非常均匀,在每个部位高度贴近。这个结论是目前油菜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此他指出对种子结构,尤其是种子不同部位脂质分布(MALDI-MS)的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校博士生赵虎表示,虽然自己是水稻研究团队的,但是在油菜这个课题上也进行了参与。他分享道:“在这个研究中庞大的基因分析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方法上的不成熟需要进行很多的尝试工作,但是研究之间的相同性也让自己学习和进步了很多,希望能将当前的工作好好进行下去。”

审核:李志强

责任编辑:秦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