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学军老师畅谈混合式慕课的规划与建设(供图贾瑞清)
南湖网讯(通讯员顾新宇 姚沐冰)6月1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首门慕课“天文漫谈”主讲人徐学军副教授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五楼会议室与60余位中青年教师围绕“慕课的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主题进行分享交流。这期教学工作坊由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理学院举办,也是我校举办的第25期“在线开放课程系列培训”。
“用唯美的诗歌与绚丽的天象勾引人欲罢不能。其中的天文学知识和其它科学知识,在老师形象化的讲解下通俗易懂,却又十分新鲜。”这是中国大学MOOC学生对“天文漫谈”的推荐语。近期,“天文漫谈”在“带着MOOC进山区,一起看见更大的世界”的公益活动中,以遥遥领先的票数脱颖而出。徐学军表示,作为高校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不仅要用来满足校内的教学需要,而且也应承担传授知识、普及科学、启迪心灵、引导“三观”等社会责任。“慕课借助公益力量,把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带给了山区的孩子,不仅实现了慕课的使命,同时也实现了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的人生理想和个人追求。” 徐学军自豪地说。
徐学军认为,共享课程对老师的挑战也是空前的。在他看来,国内高校在慕课建设方面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作为面向全球的在线开放共享课程,仍存在诸多共性问题,主要有:受众目的(目标)多元化;受众背景(学科、基础)离散度大;师生互动弱,实时掌握困难;学生自主性弱,自觉性参差不齐、学生人数巨大等问题。“慕课是对教师知识面与综合能力的大挑战,也是教师获得‘崇拜’、赢得‘粉丝’的一个广阔舞台。”他微笑着说。
“每一门慕课的生命力在于其吸引力及影响力。慕课的运行情况直接关系受众体验度与课程影响力。”徐学军一针见血地指出。他认为课程团队,尤其是课程负责人,需了解、把握在线开放课程全部规则与过程,以他自己为例,从课程定位、内容规划、知识组织、素材收集、课件编制、讲解拍摄到后期编辑、线上运行、线下见面,他都亲力亲为。对于主讲人在慕课运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他用“几个最”进行概括: 最熟悉、最稳定、最权威、最受期盼与信任。
徐学军指出,在课程运行与管理中教师要做到潜心教学、琢磨原理、常态化检视,及时响应。他认为,老师发布通知提示要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发布的内容包括课程规划、教学计划、学习方法、测试考核等,同时要充分发挥课程团队的作用。此外,徐学军指出,对于课程里出现的错误,应在论坛里及时更正说明;有知识点更新时,及时补充课程资料;对于学生反映的难点,在本期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补充讲解并修改到下期的视频教学中。
“慕课课程就是混合式教学,所谓混合式,是指线上、线下同步学习,线上包括视频教程、在线考核以及在线交流,而线下则囊括了见面课与实践课。”对于线上运行,徐学军总结为三点:一是要时时检视,发现错误并及时更正;二是要密切检视学生行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自动督促功能,必要时直接“喊话”;三是要分析、响应学生练习,随时掌握章测试总体情况,分析把握难点,教师要主动辅导、及时响应答疑,但绝不“包办”。对于线下教学,徐学军认为主讲人要学会合理组织见面课的结构与内容设计。他分享了引领性讲解、案例分析研讨、自由提问交流“三步曲”式的见面课。他认为,引领性讲解就是要突出要点,拓展、深化重难点;案例分析研讨要强调实用,生动或引人遐想;自由提问交流则体现师生之间自由、开放的学术讨论。“用‘煽风点火’来形容见面课再恰当不过了。只有这样生动有趣的见面课,才能对同学们慕课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徐学军笑道。
最后,徐学军表示,教师要充分发挥论坛与群组的作用,及时和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做到响应迅速,应答正确。面对学生们“怪”问叠出、“怪”论偶见时,老师要力争做到鼓励、保护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做到拿捏火候,掌“度”恰当,不怕问也问不倒,用自身严谨求实的态度、扎实深厚的学识、幽默风趣的教学机智去用征服学生、贴近学生。
审核人:肖湘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