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年”师生访谈活动(学通社记者 孟可欣 摄)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周小爽 鲁艺冰)10月26日下午, “共同空间——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年”师生访谈活动在艺术馆“华中农大与改革开放成就展”展厅举行。
作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恰逢双甲子校庆年,本次活动邀请了三位恢复高考后我校第一批大学生作为访谈嘉宾,与2017级、2018级同学们共聚一堂,畅聊个人记忆与时代发展,分享和探讨恢复高考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个人成长、教育发展以及社会变迁。这三位嘉宾是77级农学专业、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梅芳,77级兽医专业、动科动医学院教授毕丁仁,77级农业机械专业、工学院教授张衍林。
谈及高考制度的恢复,三位嘉宾分别分享了自己以及身边人的高考故事,无不感慨“高考改变命运”。李梅芳表示,如果不是党和国家恢复高考的这一决策,靠以往的推荐录取,自己也许还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不可能有更高、更好的平台学习、发展,更谈不上为农业科学研究做出贡献。张衍林回忆在得知恢复高考这一消息时说:“兴奋得几天都睡不着觉,只想牢牢把握住这次宝贵的机会。我们这一代人都非常感激邓小平,感激国家,感激改革开放。”提及恢复高考的意义,毕丁仁感慨,恢复高考的意义比高考本身的意义要大得多,“高考,让整个社会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与此同时,也奏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影响深远。”
回顾在校期间的大学生活,三位嘉宾谈得最多的是老师们敬业爱生、言传身教,同学们刻苦学习、互帮互助的场景。李梅芳说:“当时书本稀缺,但老师都精心备课,深入浅出,把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讲得生动有趣、明晓易懂,我非常幸运遇到了一批好老师。”让毕丁仁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们敬业的态度,他在现场展示了当年老师们手绘的解剖图,“那个时候教学条件非常简陋,没有电脑,更没有PPT,老师们都是亲手制作课件和标本,精细程度和专业水准非常高,让我们敬佩不已。”张衍林回忆了大学期间同学们一起刻苦学习的场景,“我们遇到问题就一起讨论,问老师、问同学,一定要把不懂的知识弄清楚。一个寝室的同学就是一个学习小组,大家共同进步。”
个人的故事是时代的缩影,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三位嘉宾感触颇多。作为校友,李梅芳对学校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印象深刻,她说:“这次校庆返校,同学们都为学校的发展而感到高兴和自豪。学校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成果的缩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成就,也不可能有母校的巨大变化。”张衍林结合教育的发展谈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教育事业也在发展,这让青年一代在学习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是幸运的,但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要把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联系起来,才能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服务于社会。”从一名对专业感到迷茫的学生,成长为一名专业领域的教授,毕丁仁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个人和所处行业的发展,他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靠教育,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手脑并用,知行合一”。
青年兴则国兴,嘉宾们在活动最后分别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李梅芳说道:“农业领域博大精深,只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一定会在农业辉煌的画卷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立足当下,毕丁仁寄语:“要感恩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它给予了我们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文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我们要不断努力,把毕生的精力和美好的青春贡献给这个时代和社会。”张衍林用四句话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现代农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依赖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勤奋学习和工作所造就的,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成长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活动结束后,现场的同学与三位嘉宾一起参观了“华中农大与改革开放成就展”。来自植物生产类1808班的何颖姣同学说:“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当年恢复高考、推动改革对于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应当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坚定为中华复兴而读书的追求,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审核人:冯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