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小小水虻帮养鸡场创收逾百万华农“虫博士”利用生物技术变鸡粪为宝图为:小小水虻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摄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乐毅 通讯员何能 李海男)“在昆虫水虻和肠道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畜禽粪便就成了饲料和肥料,一个10万羽鸡场每年光靠鸡粪就可以净赚百余万。”前日,在华中农业大学第九届“生命科学在华农”研究生学术年会上,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16级博士生肖小朋的研究内容让听众啧啧称奇。
水虻处理畜禽粪便
水虻是一种腐生性的昆虫,幼虫似蛆,成虫似蝇,好食畜禽粪便和餐厨垃圾,虫干富含高蛋白,是上好的动物饲料,虫体内的抗菌肽还能提高畜禽免疫力,水虻产生的粪便可直接用作肥料,而肠道微生物的混合应用能够提高水虻转化率和畜禽粪便减少率。
肖小朋介绍,鸡粪猪粪以往都是养殖场的“心头大恨”,需要两个月的堆肥处理,才能以每吨一千元的价格销售出去,不仅费时费力味道大,还占地方。而利用水虻团队的新工艺,占地面积小,每吨鸡粪可得到40公斤干虫粉和300公斤微生物肥料,一公斤虫粉能卖6元,每公斤微生物肥料的收购价为1元,大幅增加了经济效益并缩短了处理时间。
这种能让粪便与泔水变废为宝的昆虫是该校生科院教授张吉斌在武汉市郊找到的,后加以驯化。肖小朋自2013年考入华农攻读研究生以来,成了一名“虫博士”,在导师张吉斌的带领下,长期研究如何利用水虻与肠道微生物联合转化畜禽粪便,并使之工艺化。
申请9项发明专利
在研究水虻分解能力时,肖小朋需要将鸡粪带回实验室中,然后戴着手套用镊子扒拉出饲养其中的幼虫,放在手上观察其活性和状况。“一开始真的是要克服生理本能,后来也就习惯了,而且随着水虻的处理各种气味会越来越小。”
瓶瓶罐罐里的学问还要运用到实际中去,肖小朋经常会到各地的养殖场出差,每次将近一个月,在偏僻的郊区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他告诉记者,尽管生活条件有点艰苦,但每当看到所学能实打实解决生产问题,就打心眼里高兴。
学生们的辛苦也被导师看在眼里,张吉斌总会尽可能地给学生提高生活补助金。在五年时间里,肖小朋跟随导师一起,共申请了9项发明专利,并以第一作者在中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3篇论文。
目前,江夏区武汉超拓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就运用了这套联合转化畜禽粪便的工艺。老板贺超告诉记者,他的鸡场里养殖了40万羽鸡,日产鸡粪40吨,原先就只能“望粪兴叹”。
在与张吉斌团队合作后,他在鸡场内修建了一个200平方米的温室,养了1200万头水虻,每天可以处理10吨鸡粪。贺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去运营成本,鸡粪带来的日净利润有4350元,去年光靠这他就赚了百余万元。现在贺超正准备进一步扩大规模,用水虻处理鸡场全部鸡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