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园艺学科评议组扩大会议在校举行,学者们为我校园艺学科建设问诊把脉
顿笔:如何攻破“双一流”建设瓶颈?
力作需要“顿笔”,稍折笔锋,查不足而后奋笔疾书。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前进的路上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对标学科发展指标体系,园艺老师们谈到了园艺发展的薄弱点:成果奖项亮点串联不够,厚重感缺乏,在重大奖项申报上,出现了10年断层;团队配置、研究生培养、论文产出、成果应用如何服务产业需要进一步厘清,“中间过程”和“终极目标”发声倒置;要思考团队的创新性在哪里、国家贡献在哪里,尤其是在当今科研中如何找寻原始创新;园艺本身内部发展不平衡,一些学科老教授集中退休,一些学科“90后”加盟但有些学科连“80后”都鲜有引进,导致某些老学科长期后劲乏力;传统学科和人才培养领域如何拓展,不能只盯住育种、栽培、嫁接、修剪等“技术要领”,这与产区的“另外一番景象”严重不匹配……
一系列办法被用来解决这些困难。园艺学科引进人才过程中二级学科和学院双重发力,引培并重,加大弱势学科的扶持力度,探索“工匠型”“研究型”“体验型”“复合型”人才分类培养体系,统筹“智慧园艺”“仿真体验”发展,建设“学院文化+专业体验”提升学院文化引导力。
瓶颈在作物学同样存在,“双一流”建设关键是人才培养一流,但目前作物学人才培养水平还在“一考定乾坤”;同学们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动机功利,没有达到“追求真理”的高度;人才培养的分层分类分级还需加大力度,现在盯“牡丹花”多于盯“墙脚草”,个性发展指导不力;老师们上课态度很好,但是方式理念较为陈旧,离一流人才的培养尚有距离。
不过,他们化挑战为机遇,认真应对这些新问题、新困局。“硕彦”“硕果”计划得以推行,作物信息学摸索打造“金课”,加大“课程学业压力”;助教制度得以实施,“小考”设计得以落实,开展院内教育思想大讨论以务虚检讨人才培养本质,与“隆平高科”“大北农”联合培养人才计划已经启动;“党旗田野”行动得以践行,以党建引领作物学发展理念提升。
园艺作物学科群同其他传统农学学科的瓶颈一样,有其共性,但最终要指向解决具体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他们认为,教会同学们的,一定是“从地里产生的顶天立地”,论文只是科学和实践的附属品,希望通过扎实的理论实践锻炼,培养更多的“大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