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李召虎寄语研究生新生:做出好学问 建功新时代

核心提示:李召虎寄语2019级研究生新生:激活蕴藏于梦想之中的创造动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出好学问,建功新时代。

研究生开学典礼【学通社记者 段智为 摄】 (10)

校长李召虎教授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家长: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9年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委书记高翅教授和全体校领导,代表全体师生,向新入学的581名博士研究生、2568名硕士研究生和102名国际学生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对各位家长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大家开启探求真理、研究学术的新征程。

美丽的华中农业大学三面环湖、坐拥狮山,是个探求真理、研究学术的好地方。我们今天欢迎研究生新同学,其实也是在欢迎新同事。研究生学习已经到了探求真理和研究学术的新阶段。在思考和大家交流些什么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今年夏天毕业的黄金波同学的故事。黄金波同学2012年进入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就读本科,2019年硕士毕业。他来自农村,在大学的日子里,做过学生干部,送过外卖,做过家教,还做过超市收银员和图书馆助理,但他一刻也没有放弃当科学家的梦想。在本科期间,他进入了胡红红教授和殷平教授的实验室学习,在本科毕业之前,发表了他的第一篇SCI收录的论文。在硕士期间,他几乎每天工作到夜晚十一二点,凌晨两三点回寝室是常态。他讲,大家都说华农的景色很美,他想告诉大家,华农校园最美的景色是凌晨三点的月光。他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了5篇SCI收录论文,连续三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在毕业的时候他选择了出国深造,选择了合成生物学的前沿方向,就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他在毕业典礼发言的时候讲了这样一句话:“我为自己能够从华农出发而自豪,能够成为爱因斯坦的校友而骄傲,离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又近了一步而感到兴奋”。

这是黄金波同学的故事。我想,他的故事也体现我今天想和大家表达的心愿。在探求真理、研究学术的新征程中,如何才能练就真本领、做出好学问?我想,和大家共同思考三个关键词:动力、压力和能力。

探求真理、研究学术,动力来自哪里?

它来自于我们自身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努力。有的同学把目标设定为尽快拿到毕业文凭、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个目标并不是错误,但这种动力是不可持久的。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宏农学 扬国光”,着眼于更好地探索未知、更好地造福人民和世界。我们学校有一位著名的十字花科“傅科长”,就是我们植科院教授傅廷栋院士。他在讲他做科研的动力的时候说,“搞这个事情,肯定要喜欢。不喜欢不行。”他对学生讲,“现在不是讲科学研究要创新么,创新的动力是什么?奉献是创新的动力,对这个事业有奉献精神,愿意为这个事业奉献,你就有动力。”傅廷栋老师1962年考入学校读研究生,在学校工作生活了将近60年。“奉献”就是他从小傅到老傅,再到傅老,取得卓越成就的动力所在。在学校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厅正面墙上写着:“激扬梦想,追求卓越”。它作为重点实验室几代学人接力传承、始终坚守的价值引领,是实验室能够持续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的力量源泉。同学们在开启学术人生之初,就要树立起远大梦想,要敢于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学术前沿、颠覆性科技,做先行者、探路者,追求卓越。

探求真理、研究学术,如何应对压力?

我们每一位研究生都在努力拼搏,不断提升自己。向上的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从来都不是平坦的,难免会碰到各种不容易、不顺利、不高兴的事情,感受到来自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事实上,压力越沉重,也就意味着弹力越强劲。我们要做的,不是拒绝压力,而是科学转化压力、乐观面对压力。要保持拼搏的精神。在我们学校,有一座小白塔。这座小白塔其实是一座简易的水塔。30多年前,张启发老师回国开启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时候,当时实验室条件有限,经常停水,水压不能保证。为了更好地做科研,他们自力更生修了这个小水塔。这座水塔,是战胜困难、努力拼搏的象征,对我们有特别的意义。我们学校王守创同学在《Cell》上发表了论文,但他说有一个遗憾:在华农求学六年,却没有看过美丽的油菜花,没有走过曲径通幽的绿道。他们都顶着巨大的压力,但是面对压力,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学术兴趣和拼搏精神,以求知若渴的心态从最普通的点滴收获中寻找到了十足的乐趣。要守护内心的宁静。有影响的科学发现,往往都来源于对某一领域长期坚守后的不期而遇。为了发现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傅廷栋院士和他的老师刘后利先生在实验田里培育、搜寻、等待了10多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是踏实的坚守,他们才能发现世界上首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材料。要建构起精神的家园。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研究,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诗意的感受能力。当你内心充实时,就能摆脱表层的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探求真理、研究学术,能力用到哪里?

学术研究的使命是服务国家、人民和社会。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人才,一定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致力于未来发展;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赢得战略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在学校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厅正面墙上写着:“创新 创造 创业”。它指出了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要努力把创新、创造、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创造新品种、新产品、新材料,进而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今年学校面向未来的发展、面向现代农业的发展、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学校布局了生物医学与健康、信息科技与智慧农业、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在进一步加强学校农科和生命科学学科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学科实力,更好地为农村农业现代化,为国家繁荣富强服务。这为我们每一位同学提供了更广、更高、更好的舞台。我相信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新时代,大家能面向人类共同的使命,把论文写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努力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

最后,我特别想和大家说的是:探求真理、研究学术,倡导无边无界,不能无拘无束。我们常说,学科交叉没有边界、知识跨界没有禁区、团队融合没有范围,往往有价值的科学发现、重要的创新成果都是在交叉碰撞中孕育。学校支持和鼓励同学们大胆假设、自由探索、积极分享。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把科学道德作为指路明灯,用敬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研究过程,用审慎的目光检查每一份学术成果。“零容忍”是学校对一切学术不端行为的唯一态度。

同学们,今年学校迈入了办学的第三个甲子,开启了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新甲子、新征程,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都要努力奔跑。让我们激活蕴藏于梦想之中的创造动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出好学问,建功新时代。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