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科学研究 > 正文

我校在间座壳菌鉴定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核心提示:近日,由我校王国平教授带领的团队在间座壳菌鉴定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来源于梨树的间座壳菌的种类组成、形态学、致病性和分子特性,为我国梨胴枯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徐文兴)近日,由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王国平教授领衔的果树病理团队在国际真菌分类期刊Persoonia 在线发表了题为“High diversity of Diaporthe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pear shoot canker in China"的创新性研究论文,为深入认识间座壳菌的分子特性和形态特征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并为我国梨胴枯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间座壳菌(Diaporthe, 无性态为拟茎点霉)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可以侵染梨树引起梨胴枯病,造成严重的危害。但有关梨树上发生的间座壳菌的种类、分子和生物学特性尚缺乏系统研究。

该研究从我国12个梨主产省份的白梨(Pyrus bretschneideri)、砂梨(P. pyrifolia)、西洋梨(P. communis)和秋子梨(P. ussuriensis)上采集梨胴枯病样品,分离纯化获得453个菌株,对其进行形态和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系统研究,并采用多基因位点(ITS、TEF、CAL、HIS和TUB)系统进化分析。

研究发现,侵染我国栽培梨的间座壳菌分属13种已报道种(D. caryae、D. cercidis、D. citrichinensis、D. eres、D. fusicola、D. ganjae、 D. hongkongensis、D. padina、D. pescicola、D. sojae、D. taoicola、D. unshiuensis和D. velutina)和6个新发现种(分别命名为:D. acuta、D. chongqingensis、D. fulvicolor、 D. parvae、D. spinosa和D. zaobaisu)。柯赫氏法则验证所鉴定种均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多样性和流行性分析显示我国间座壳菌的种类分布与地域和栽培梨种类之间存在相关性。

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来源于梨树的间座壳菌的种类组成、形态学、致病性和分子特性,首次明确6种间座壳菌(D. acuta、 D. chongqingensis、D. fulvicolor、D. parvae、D. spinosa和D. zaobaisu)可以侵染梨树并引起梨胴枯病,并对间座壳菌的分子特性和形态特征的认识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这对我国梨胴枯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校植科学院博士研究生郭雅双为论文第一作者,王国平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CARS-28-15)和“梨树和桃树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2018YFD0201406)资助。

审核人:王国平

论文链接https://www.ingentaconnect.com/content/nhn/pimj/pre-prints/content-nbc-persoonia-0533

责任编辑:周小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