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耕读路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走进宝丰体悟乡村振兴

核心提示:当地依托汝瓷考古发掘地,建立汝瓷博物馆,培训村民运用古法制作汝瓷,传承传统文化瑰宝,走出了一条集旅游和汝瓷文化产业于一体的特色发展之路。7月24日,在走访大黄村时,调研团注意到,村党支部显眼处挂着一份大大的“大黄村懒汉教育制度”。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琪)7月18日至2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霍军亮老师带领研究生调研团队前往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开展以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为主题的调研实践活动,循着当地党支部带领群众振兴乡村的足迹,实地走访40多个村庄,采访800多位村民,感受真实的农民生活,领略新时代的乡村风貌。

泥土变黄金

7月20日,调研团一行人走进了魔术之乡——赵庄乡。“我们这,大人小孩都会变魔术,还诞生了一位曾在中央电视台表演的农民魔术师”,提起魔术,宝丰县赵庄乡党委书记如数家珍。农忙时,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忙碌于田间地头;农闲时,他们摇身一变成为身着燕尾服的农民魔术师,外出表演,赚取演出费。魔术,之于我们而言只是一种表演艺术,而对于那里的村民而言,它不仅是他们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更是“致富神器”。

“一抹天青釉色,一只莲花温婉”。7月22日,调研员在距离赵庄几十公里的大营镇见证了一种更为特殊的“魔法”:“泥土变黄金”——特制泥土加上少许琥珀,高温加热,“变”出淡淡的天青色汝瓷。当地依托汝瓷考古发掘地,建立汝瓷博物馆,培训村民运用古法制作汝瓷,传承传统文化瑰宝,走出了一条集旅游和汝瓷文化产业于一体的特色发展之路。“真想不到,童年时在田野里用脚踢着玩的瓷片,竟是大家脱贫致富的宝贝”,一位清凉寺村村民说道。

“我们容不得懒汉!”

“一辆面包车就是一个小商铺”,这是对赵庄乡大黄村个体户经营模式最好的注解。没有商铺就用车,没有产品就自己进。早在几十年前,大黄村村民就靠着自己的智慧,“走出去,干上来”,到全国各地寻找货源,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赚到了第一桶金。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黄村村民与时俱进,将当初的小小面包车挪上了网络,借助自媒体平台,与公司签约合作,直播带货。

7月24日,在走访大黄村时,调研团注意到,村党支部显眼处挂着一份大大的“大黄村懒汉教育制度”。大黄村第一副书记介绍说“我们村容不得懒汉,以前的贫困户也多是残疾人,谁身体健全却整天闲在家里是会被全村人都看不起的。”大黄村村民的富裕生活,得益于长久以来村里自创的小商品批发经济发展模式,也离不开村党组织积极引导形成的勤劳致富的良好风气。

返璞归真,“梦回老家”

7月26日,走进宝丰县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中国绿色村庄”“中国最美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文明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等一系列荣誉证明引入眼帘。“2019年至今,不到三年间,这些荣誉以及这里发生的变化是我们之前不敢想象的”,龙王沟示范区王堂村一位村民说道。

依照“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指向,当地通过招商选资,引入城市菜园、多肉植物园、特色民宿、东道汝窑等一批农文旅项目落户示范区。盘活传统手工制醋作坊、辣椒产品加工坊,开展香油制作、织布等传统技艺体验活动。织布机、犁、蓑衣、斗笠等逐渐消失于人们视野中的传统农村物品被一一成列在村庄民俗馆中。“这里各项基础设施完备,但还保持着原有的乡土气息,来到这里,就好像回到自己的老家,总能勾起我内心深处的那一抹乡愁”,一位游客这样说道。

“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

正值党的百年诞辰,宝丰县各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话脱贫、感恩党、奋进新时代”等主题活动。穿梭于各村镇,随处可见“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的标语。这是当地对于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庄严宣誓,更是当地老百姓的心声。

提起党员,赵庄乡吴庄村一位村民赞不绝口:“去年疫情期间,大家都不敢出门,党员主动冒险在村头的卡点站岗,还积极捐钱,拿着大喇叭宣传防护知识,党员的觉悟真高”。提起共产党,肖旗乡方旗营村一位老人动情地说:“共产党的政策真是好啊,现在村里环境好,看病也报销,这么好的生活,我啥都不愁了”。令调研员们印象深刻的是,每当问起信仰问题时,许多村民不约而同地回答道:“我啥也不信,就信共产党!”这生动体现出当代农民对于中国共产党强烈的认同与信任。

“原来,中国的乡村早已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飞速发展。”同学们纷纷感慨道,“在党的英明领导和人民的不懈奋斗下,美丽乡村,未来可期”。本次调研让全体调研员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农民,更加透彻地认识了乡村。

审核人:吴珊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