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三全育人”是一件大事。近年来,学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健全“三全育人”体系,形成了独具华农特色的“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师生融乐、全面发展”的育人新格局。日前,学校发布了“三全育人”理论研讨会的通知,南湖新闻网将系统梳理各个学院和部分职能部门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亮点和特色,归纳他们的鲜活教材、生动样本,集结巡礼、以飨读者。
廖庆喜(右二)指导同学们开展田间试验(工学院 供图)
“在‘领’字上下功夫,强化学生思想引领;在‘导’字上做文章,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素养;在‘融’字上见实效,丰富实践育人载体,助力‘新工科’一流人才培养。”工学院党委书记明庭庆这样说。
近年来,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指引,坚持“立德为先、增智为要、健体为本、尚美为荣、精技为实”五育融通的育人模式,着力围绕“领”“导”“融”,纵深推进“三全育人”工作。
在“领”字上下功夫,强化学生思想引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2022届毕业生党员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党课上,工学院“红色导师”深入学生党员,共话狮山情,展望未来路,寄语新征程。党委书记明庭庆以“信仰”“担当”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同学们,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在时代潮流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把握机遇,才能赢得未来。”明庭庆用平实而深刻的话语寄语毕业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近年来,工学院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坚决贯彻落实党委委员与发展对象谈话制度、党政班子成员下班制度和师生党支部共建制度。目前,学院共有5个教职工党支部与12个学生党支部对接,开展“三联三助,师生同创”理论学习主题党日等各类支部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促进教师党建与学生思政深度融合,切实推动教师党员领航育人。
工学院团委则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为己任,着眼于“有形+无形”,在青年价值引领上凝心聚力;着眼于“固本+革新”,在基层组织建设上持续用力;着眼于“专业+特色”,在服务学生成长上精准发力。制定“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有厚度的工学人”四维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学院团委建设,增强团委工作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廖庆喜与对接的同学们(工学院 供图)
工学院院长廖庆喜多次在教职工大会和党政联席会上提出明确要求:“课堂教学是思政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当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我们要立足学院各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以打造‘金课’为导向,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力争实现课程思政的‘双百’工作目标。”自2020年学院启动“课程思政”创优行动计划以来,已成功申报近90门课程思政项目。学院将分批次建好思政元素丰富、育人成效明显的“课程思政”优质专业课程,形成“大国制造与中国自信”等系列课程思政示范课。
目前,工学院教师纷纷将专业课作为学生价值引领的主阵地。万强老师以“热处理工艺”寄语学生,他谈道:“初入校的学生如同矿石,在经历大学四年学习之后‘铸成钢锭’,社会与研究生生活将对学生们进行‘热处理’,扛得住‘淬火’就做最硬的钢,扛不住‘淬火’就选择‘正火’,刚柔并济。如果都不行,还可以‘回火退火’,可伸可屈,做快乐的自己,有一分热就发一份光!”
“最近学习怎么样,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作为本科生导师之一的李善军教授常常抽时间与自己指导的10余名本科生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工学院自2019年起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迄今已实现全院本科生导师全覆盖;2021年起,聘任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院等单位共81位教师担任“红色导师”,与本科生导师、班主任共同深入学生,导学习、导规划、导人生,从导“学”走向导“育”,老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更是“人生成长导师”,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筑牢理想信念基石,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指导、奠定根底,打造“老师人人做导师,学生人人受关爱”的育人环境。
在“导”字上做文章,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素养
“新工科”建设要求我们持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工科学生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培养,不断提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工学院积极开拓创新,在“导”字上做文章,强化第一、第二课堂建设,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素养。通过举办“新工科”新生入学教育、“异曲同工”毕业巡游等活动,打造工科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学生专业自信,切实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不断谱写卓越工学人的新篇章。
围绕“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一育人目标,工学院积极推进科教协同,将教师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新技术、新装备等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有效对接课程知识点,优化充实课程内容。同时,学院不断强化产教融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虚实结合、课堂内外结合的方式,建设“网络+教室+实验室+工厂企业+田间地头”的“四结合”课堂模式,构建立体式教学课程体系,从而不断打造多维协同育人体系。
工学院装扮的现代农机装备收割机(学通社记者 吴采睿 摄)
“我们的现代农机装备收割机,不仅体型大,作业幅宽可达6.8米,还应用了高新科技——在完成小麦和油菜等作物收获后,计算机自动生成产量云图,农民可以根据云图直观地判断土壤肥沃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土壤施肥,以提升土壤产出率”,在工科驾驶场地,工学院院长廖庆喜教授头顶烈日,开展“新工科”入学教育专业导学课,详细地为2021级同学们讲解着纽荷兰联合收割机的相关知识。为帮助新生上好“专业第一课”,激发新生专业兴趣,每年迎新季,工学院都会组织开展 “新工科”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工学院全体教师共同研究活动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帮助新生扣好“大学的第一粒扣子”。
“实验终于成功了!” 工学院机械创新实验室里,一只五彩斑斓的仿生“孔雀”缓缓开屏,学生们纷纷欢呼雀跃,这是陈红老师指导的学生队伍备赛2022年湖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在工学院并不少见——卫佳、龙长江、潘海兵、肖洋轶等一批负责科技创新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泡”在实验室,师生共同头脑风暴,合力研究实验思路,打磨实验方案,完善实验细节,不断强化工学学子的核心竞争力,为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能小车竞速赛师生合影(工学院 供图)
工学院不断拓宽专业育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聘任企业导师、创业导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方式,致力于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引领青年在创新创业中实现青春梦想。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类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培育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研品格,不断提升学生解决产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锻炼专业本领、增长真才实干,学术成果丰硕,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竞赛中,揽获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奖项500余项,学院连续两年获评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先进集体”。
同时,工学院始终以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劳动技能和创造性劳动能力为目标,聚焦专业生产劳动,体系化构建“专业+劳动实践”劳动教育模式,充分利用金工实习、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科技创新活动等四大抓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精技为实、知行合一”的劳动精神,将良好的劳动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卓越劳动品质。
在“融”字上见实效,丰富实践育人载体
有人说,体育运动有“三重境界”:“低配”是流汗,“中配”是欢笑,“顶配”是拼搏后的泪水和感动。体育蕴含人们对力量、健康的追求与赞美,既有显性育人功能,也有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礼”“内外兼修”等隐性育人功能。
5月22日,工学院男篮问鼎2022“狮子山杯”(本科生组)冠军(通讯员 侯国涛 摄)
师生融乐篮球赛赛后合影(工学院 供图)
“我们赢了!”“我们是冠军!”,工学院时隔三十年同时问鼎“狮子山杯”三大球冠军的消息传遍了各大师生群、校友群。一时间,所有工学人都沸腾了,师生纷纷在群里赞叹、接龙。学院历来重视体育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工学杯”系列运动赛事,开展师生融乐羽毛球赛、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同时鼓励学生自发组织体育活动,将“同台竞技、师生融乐”化为常态,在比拼中强健体魄,在融乐中锤炼人格,共同打造运动工学、活力工学。
艺术使人成为人,在工学院竞赛集训中,廖宜涛教授常勉励学生:“‘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对工艺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学们不仅要有设计制造产品的能力,更要有设计创造艺术品的素养。”工学院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数控加工、3D打印等工科课程中融入艺术教育,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产品,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碰撞出新的火花。
工学院“师生共读”活动(工学院 供图)
不仅如此,工学院还积极推动“勤读打卡”“师生共读”等活动,与经典为友,同大师对话,在书海中启迪智慧、感悟人生、放飞理想、传承文明。二十四节气柱旁,凉风习习的南湖之滨,静谧的图书馆回廊里……工学院师生在五平方公里的山水校园中,寻一隅鸟语花香,觅一方清静安宁,手捧天下书,环堵之中观四海。《中国共产党简史》《艺术与科学读本》、季羡林的《做人与处世》、朱自清的《匆匆》等,都成为工学院师生共读的精神家园,“爱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书香学院”氛围深入人心。
“异曲同工”毕业巡游活动是学院师生精心为毕业生们奉送的厚重毕业礼,已经成为工学院师生共同的珍贵记忆。只见巡游队伍中,师生手持“筑梦工学”“大国重器”“我们从这里驶向未来”等字牌,载歌载舞,深情相拥,现场融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毕业巡游活动以华农人、工学人独有的浪漫,为学生们打造了一场生动活泼的“思政课〞、独具特色的“艺术课”和最后一堂专业“实践课〞,激励着同学们传承弘扬创新、创造、创业精神,以国际视野弘扬“宏农学,扬国光”的价值追求。2022年的毕业巡游活动在新华每日电讯、人民网、极目新闻、长江日报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了网络直播,近200万网友在线观看。
未来,工学院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一辈子幸福为中心,不断推进“卓越党建”行动,夯实三全育人工作基础;推进“信念铸魂”行动,全面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推进“思政创优”行动,推进课内课外协同育人;推进“实践育能”行动,系统锤炼学生过硬本领,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工科”一流人才。
(本文作者系工学院通讯员 黄英杰 卜祥利 王凤武 审核人 瞿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