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我这十年】徐保东:做生态文明的“抱薪者”

核心提示:14载,于个人学习和成长,是漫长的奋斗史;14年,于智慧农业与生态文明宏伟事业,却正值“豆蔻年华”。我时常想,我的专业可以把山水林田湖草沙都串联起来,把“小我”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我”之中,踏踏实实做点事情,则此生足矣……

【编者按】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迎来伟大复兴光明前景。这十年,也是学校奋发有为、锐意革新、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十年,是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的重要十年。即日起,校新闻中心将选取部分学校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和奋斗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全媒体推出【我这十年】系列报道,通过烛照个人的“小切片”,展现学校发展的“大历史”。凝望“我这十年”旨在汲取前行的动力和养分,让我们重新整理思绪,从一个新起点奔向下一个新起点,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DSC_4783

徐保东副教授

始于2008年,我来校已届14个年头。

14载,于个人学习和成长,是漫长的奋斗史;14年,于智慧农业与生态文明宏伟事业,却正值“豆蔻年华”。

我时常想,我的专业可以把山水林田湖草沙都串联起来,把“小我”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我”之中,踏踏实实做点事情,则此生足矣!

“兜兜转转,梦回华农”

14年前,我来到华农就读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岁月如梭,依稀记得那个时候荟八后面是一个自然村,土坡上吃喝游戏一条街,四教的地基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偌大校园也就学府路一条沥青路……

之所以这样“回放”,缘于我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特别情愫。

记忆最深还是这里的老师。这是一所有爱的大学,这里有一批有爱的老师。那时每当有困惑的时候我们就去找黄巧云教授,他是师者,更是长者,总会和蔼可亲地与我们交谈;记得有一个夏天特别热,张建老师把他的办公室腾出一个小地方,专供我们学习和“纳凉”,同时“放在身边”指导和培养。

作为学生党员,我还在学院做过党建工作。我特别怀念那段时光,党建工作让我政治站位高了起来,对于春秋大义,有了深刻认识,同时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提升了理论水平。

2017年11月与美国导师Ranga B. Myneni教授合影

2017年11月与美国导师Ranga B. Myneni教授合影

这期间我还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那段时光,我在国外有了一些深刻体会,更从侧面感受到了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成回国的愿望越来越强。

在华盛顿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我见到了学校宏观农业研究院的游良志教授,一起畅谈农作物的遥感空间分布、智慧农业和农业决策的画面就像在昨天。

2018年4月,我开始毕业应聘。因为眷恋母校、执迷专业,我向学校投递了简历——这是我唯一的一次简历,兜兜转转,再次回到了母校华农。

再回母校时,旧貌已换新颜,可以说处处都是“惊叹号”!一幢幢新建筑拔地而起,更现代化的条件与一流大学的气质相得益彰,更加人文开放的校园内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效率的治校管理水平,如财务部推行无纸化报账和网络办公,极大便利了师生。要知道,我曾见过许多科研单位的员工早上5点多冒着严寒排队报账。

在这里,从学生到老师、从青年到壮年,一段全新的旅程徐徐铺展。

“做老师就不要有架子”

一切都是那么亲切、那么有爱,以至于我面试全程都是亢奋状态,没有丝毫违和与紧张。

回校办手续期间,时值学校百廿校庆华诞。我印象很深的是去接一位80多岁的万教授,他思维清晰、记忆非常,一谈到华农眼睛都泛着光芒,这种爱校荣校的情感,让我一个华农新教师深受教育与启发。

爱校才能荣校。百廿校庆,我参与了部分学术和文体活动,深深感动于学校的开放包容、从容自信。

时代在变化,我执教的学生都是“00后”大学生了,他们的见闻见识、知识结构、才情才艺都特别棒,要与他们学在一起、乐在一起,还真不容易。

2022年6月本科毕业寄语

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与同学们多交流。沟通的关键在于不要“端架子”,平等的心态、平和的心态、平静的语气比什么都强,这样让学生没有惧怕感,更容易敞开心扉。

2016级的赵维清和2017级的褚天嘉是我指导的本科生。她们在学习中很努力、很优秀,但对未来的规划较为迷茫,我多次找他们交心谈心,以期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如今,他们都到了中国的高等学府,我感到特别欣慰。

我觉得华农的学生并不比任何一流大学的学生差。我自己是这样成长过来的,我觉得要为他们树立在狮子山上“吐纳山河、呼吸宇宙”的自信心,让他们从容面对前行中的艰难险阻。

我经常跟同学们聊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在新洲马铃薯观测基地和校内水稻、小麦等实验田,从上午11点到下午3点,汪善勤老师、张建老师带领我们测量叶片和冠层光谱,不到两分钟全身已经湿透。我觉得这就是言传身教、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

老师们立德树人、全心育人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我将把这些精神一代代延续下去。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理解每个人的成长都与时代同频共振、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

我整个求学阶段,正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系列著名生态文明思想和论断的重要阶段,这些深深影响了我的专业学习。

2019年,央网公布了一则“中国与印度的行动主导了地球变绿”的消息,让世界再次见识到了中国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做的贡献。美国宇航局的卫星监测数据显示,仅中国一个国家的植被增加量,便占到过去17年里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至少25%。

2022年4月与研究生讨论研究内容

与研究生讨论研究进展(本文图片由徐保东提供)

我是这一篇文章的主要参与者和贡献者。通过大量的遥感数据整理分析,我发现在欧美国家森林覆盖率变化并不大的情况下,我国和印度却有着明显的进步。这么多年国家提倡植树造林,大数据和遥感成果印证了一切,当科研遇上爱国,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大概就是“家国情怀”。

做科研就是要“顶天”和“立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不断为“卫星-无人机-地面”多尺度遥感技术和农业自动化、智慧化、智能化赋能,为生态文明“拾柴抱薪”。

个人认为现在是我人生和事业的最好时光。学校学院重要政策首先往青年教师倾斜,教学科研有激情、生活学习有盼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坚守初心、坚持不懈,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吴义生)

责任编辑:蒋朝常 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