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的“法宝”:有大师!
近日有两条新闻跟香港有关:美国彭博社公布全球最佳经商地排行榜,“状元”再次花落香港;香港大学开始全球招聘新校长,引发海内外关注。
近年来,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香港成为越来越多内地人的首选。今年已经是香港连续18年获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到香港创业和工作的内地人更看重的是法治水平、监管效率、市场开放程度等等。选择到香港上大学的内地学生,“名校”的吸引力不失为重要原因。
内地学生是一面镜子
早年,香港人在审视自己的时候,曾经有一种担心,认为商业发达、金融活跃,或许会使快餐文化和物欲的浮躁成为这个国际大都市的主流。香港会不会成为“文化沙漠”曾引发广泛讨论。不过,当一所所香港的大学跻身世界名校,当“时尚之都”、“购物天堂”变身“文化创意之都”,一切都不辩自明。
香港大学的名声早已远播。2011年,地处港岛西环的香港大学走过了百年。孙中山、张爱玲、朱光潜……港大校园里走出了太多影响香港甚至是整个华人圈的各界“大人物”。国际高等教育信息机构去年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再次蝉联亚洲第一,位居世界第22名。
香港高等教育名声远播,原因还在于港大并不是唯一成功的案例。2011年“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共有6所大学排入世界300强,其中“年轻”的学校不少。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于1991年,2011年却已经位居第40名,排名高于北大和清华。
从某种意义上说,内地学生是香港高等教育的一面镜子。2003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2006年,招生范围增加到20个省市,有资料显示,之后的两年时间,北大、清华招收状元的比例下降了22%。2011年,仅仅是选择到港大读书的内地状元就有17位。越来越多的内地高分考生愿意赴港读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选择读港大有五个理由
那么,香港的大学靠什么跻身世界一流?
即将卸任的港大校长徐立之曾表示,师资好、管理完善、教学模式现代是香港高等教育水平高的重要原因。师资排在首位。对内地学生而言,选择上港大的理由可以提供另外的注脚。宋晨,天津人,在清华和港大之间选择了赴港读书。2011年,她顺利完成大学4年学业,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问到选择上港大的理由,她给出了5个:师资好、信息前沿、国际交流多、就业机会多、奖学金丰厚。师资也是排在首位。
“精英集中”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在香港高校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香港科技大学会聚了从全球30多个国家学成归来的450名教授,香港大学50%的教师毕业于世界著名学府……为广纳精英,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高校的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的平均年薪大致分别为40万、50万和60万港币,这一薪资水平与美国相当。
重视师资建设、广纳人才,内地高校可不可以借鉴?其实,答案早就有了。
梅贻琦,被称为清华“终身校长”(晚年创办台湾新竹清华大学)。1931年他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个著名论断,实际上也被香港高校视为至理名言。此次香港大学全球招聘新校长,是香港千方百计广招人才的一个极致场景。
内地香港合作互惠双赢
著名的高等教育管理专家、曾任北大副校长的王义遒教授曾说,大学培养人才,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的标志。香港特首曾荫权也曾指出,香港在发展知识型经济的时候,首重人才。因此,校长、大学虽只是一人、一机构,选好校长、办好大学却也意义不小。
加强硬件建设、全球招聘学科带头人、注重国际交流……内地高校在如何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上也开始了有益尝试。这其中,内地与香港高校间的交流与互相借鉴,也为彼此打开了一扇窗。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内地大学亟待走出“重大楼轻大师”的误区。
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陈新滋认为,内地硬件已达到国际一级水平,但人才仍然缺乏,而香港在院校管理、办学模式以及人才方面有优势,正好协助内地院校“更上一层楼”。香港与内地教育合作是“互补(不足)、各取所需”,如浸大已与内地10家院校签订合办课程协议,主要内容包括结合教学资源,让学生兼有两地学习经验及学位等。 (记者 李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