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科技部应对科研经费成唐僧肉:制度严防跑冒滴漏

科研经费变成“唐僧肉”,谁都想蹭一口的现象,引起了科技部的高度关注。
为推进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在国家科技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过程管理中的组织、协调、服务与监督作用,科技部近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
科技部发展计划司负责人表示,自2011年开始,科技部启动了新一轮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就是要顺应社会期待,回应科技界呼声,提高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加强承担单位法人责任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
过去,科技界反映最强烈的是科技计划立项机制单一,渠道狭窄,仅仅局限在地方政府与科技部门两条渠道,科研人员往往不知道怎么申报项目,找谁去立项。
针对这种状况,国家从2011年开始面向行业协会、国有大中型企业征集项目,还在社会发展与农村领域探索建立了国家科技项目无障碍申报,允许专家联名推荐项目,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科技项目的征集、申报工作。
与此同时,国家改变科技项目指南的发布方式。国家新的科技立项指南除了约束性指标外,不再指定过多的技术性指标,限定技术路径。因为在科研领域一旦指定了项目的研究方法与路径,就容易在社会上造成提前“内定”项目承接单位的误会。
比如深海领域,立项指南只提出新的研究成果必须适用于2000米的深海环境,至于科研单位用什么方法、路径实现这个目标,不指定,不限定,从而使项目的申报更加开放、公平。
跑部“钱”进一直深受社会诟病。科技部发展计划司负责人在回应这个热点问题时说,如果每个项目组都跑到北京来争取立项、答辩评审的话,国家每年几千个科技项目,以一个项目3个人、来回一趟需3天计算,得浪费多少科研人力、物力与财力?
从2011年开始,科技部大力推进足不出省与足不出企业的项目视频答辩体系建设,从顶层设计上杜绝了项目评审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一位参加项目评审的专家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过去面对面评审项目时,会场无关人员太多,受到各种关系的干扰比较大。现在评审会场在北京,参加答辩的科研人员在地方或企业,全程录像,话筒十分灵敏,专家不但不可以交头接耳,甚至连咳嗽都不敢了。
再者,科技项目评审实行申诉、查询制度。哪位专家投了赞成票或反对票,现场录像一目了然。有专家说:“现在发言更加谨慎,不能信口开河。项目一旦出现重大失误或问题,将被追究责任。”
随着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科研经费快速增长,怎么管好用好科研经费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社会上有人误解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容易获取经费。实际上,国外超过100万元以上的科研计划比中国的科技计划管理得更严格。以承担欧盟科技计划的研究人员为例,他们的经费细化到每一天的开支。比如参加学术会议是坐火车还是乘出租车,必须提前一年编制好预算,严格执行。到期不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者,取消其项目申报资格。
我国科技计划经费主要以国家财政投入的资金为主。因此,强化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核心是要把国家有限的科研经费分配到最需要的人手里,每一分钱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据介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重点是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发挥法人单位的审核监督作用,加强科研规范和伦理道德教育,严肃调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对于拒不履行项目(课题)任务书中的约定责任造成一定损失,以及违规操作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一经查实,将采取通报批评、停止拨款、撤销项目与取消1~3年项目申报资格的处罚措施。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5/13/c_111938916.htm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责任编辑: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