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组委会副主任兼专家组组长、前贵州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教授陈叔平做客我校狮子山讲坛,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为学子带来题为“数学与人生”的精彩演讲,分享了他的数学和人生观。
我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说话要有感而发,而非无病呻吟”,经济发展了,物质条件改善了,但很多人不快乐了;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迷茫、浮躁,甚至焦虑、压抑;社会,特别是网上,充斥着非理性、情绪化,影响了政策和秩序的判定;从过去到现在、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到大学,数学和语文是必开的两门课,究其原因,陈叔平提到人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可以从哲学、精神、价值、文化、情感层面无穷无尽地讨论。在能力层面主要讲三件事:学习、选择、交流。数学不是万能的,但在这三方面会有不少。从文化价值层面,陈老讲到人总是喜欢比:比钱,比官,比房子,比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数学告诉你,其实很多东西是不能比的,例如复数就不能比大小,而对数函数是初始先增长的快,后来增长的慢;指数函数就是开始增长的慢,后来增长的快,根本无法比较。两个函数,作为抽象的都不能比,更不用说具体的事情,会更复杂。
另外,陈教授谈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数学就是一个可以自我评价的,可以说你不会,但你会就一定可以自我评价。如果一个人能懂得自我评价,对快乐和幸福感会很有帮助。
陈教授提到自己初中毕业发配到农村的例子,当时所有的毕业生都要发配到农村,没有其他的选择,所以只要能想到自己下顿吃什么,就会很快乐。而现在的学生正因为有太多的选择,所以很容易不快乐。能力不够,就不能给予太多的选择。他谈到自己的一个朋友把孩子送到美国,而外国的大学换专业很容易。结果他的孩子三年换了三个专业,以至于最后的学分都修不够,这就是能力不够给予过多的选择权的不良后果。选择太多是一个不快乐的事情。在数学领域里,有很多完备的理论,如优化、博弈、边际、反馈、停时问题等,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陈教授说,真正的数学若与实际挂钩,会很有趣。不需要你学习数学就成为数学家,而只要留给你保留数学思想和精神就足够了。
关于数学与理性
“数学不是外星人带到地球上来的学问,不是死记硬背的道理,而是从人们对自然、社会各种现象观察和体验强归纳提炼并不断发展的体系。”数学给人以必须而又独一无二的问题,许多年后,内容可能更新,知识可能淡忘,技法可能生疏,但数学的精神永留,有关数学的训练,以基本公理为起点开始讨论。
他说:“人生的目标是快乐,而理性的人总体上比较快乐,理性的社会总体上比较和谐,快乐在和谐的社会中容易实现。”我们需要明白一些小道理:思路决定方向,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当性格与所做的事相吻合才能达到最佳。我们无法评判一个人性格的好坏。即要让主观与客观相符,但掌握客观规律是不容易的。“在大学时要学习掌握客观规律的方法,而并不在于你学得多少,吾生有涯,而学无涯”,“学然后知不足,知耻近乎勇”。
关于学习和交流
学习的首要任务是认识世界,了解客观规律。陈教授更提到语文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学语文就不可能学完所有的字才会去读书,单独来看都可能被滥用,只有在文章在表达思想和应对环境才有意义。数学也是如此,要打好基础,要注重练习和应用,广泛联系不同条件,才能融汇贯通,学有所用。最后陈教授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保证质量,不要只有成绩,没有痕迹。陈教授说,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抱怨,而要寻找原因,心想事成是偶然,事与愿违是常态,鼓励大家积极快乐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