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姜斯宪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7日 14版)
近期,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为新时期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坚守底线思维,积极主动作为
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坚守底线思维,坚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坚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些制度安排和重要原则构筑了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我们必须铭记历史教训,倍加珍惜连续二十多年来高等教育战线政治稳定、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正则不为邪所媚。”正与不正,实际上就是一个政治方向的问题,告诉我们做事要以什么为目的、以什么为核心、以什么为基础。任何人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
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要在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要增强高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认同感”的提升不能仅仅靠管和堵,而是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以生动丰富的方式为高校师生释疑解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做意识形态工作光守住阵地、守住底线还不够,还需要用主流的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进而塑造师生的共同价值观。
加强形势研判,高度从容自信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开放度的不断提高,高校师生的思想日益多样化,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无孔不入地渗入了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现在社会上有一个时髦的词叫“反思历史”或“重写历史”。一些人通过借助学术活动、网络和文学影视作品传播,或从人性的角度,或以“戏说”方式,来展示近代以来中国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动。社会公众很有可能通过文艺作品、野史杂谈、名人趣事等,在不自觉中接收到错误思潮的信息引导。尽管有些曲解历史的观点漏洞百出甚至滑稽可笑,但有效的包装的确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及时清除其影响。
在战术上高度重视与错误思潮进行斗争的同时,我们在战略上还是要藐视它们。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我们一不要怕,二不必躲,三也不能自说自话,而是要有“亮剑”的意识、勇气和底气。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如果我们对错误言论置之不理,对纷杂纠纷不予置评,不会让真理不言自明,也不会让事情事久自清。关键的事实若是被忽略,极端思想就会淹没理性和中性的声音,甚至使整个社会走向分裂和崩塌。
越是思想多元,越要旗帜鲜明,越要从容自信。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的分歧并不影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我们在坚持对外开放上绝不会停步,对高校来说,我们将引进更多海外优秀师资,接纳更多留学生来中国深造,开展更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将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到海外长期或短期求学,面对这样的历史趋势,我们已经不可能也没必要“独善其身”,而是要更加公开透明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增强师生共识,筑牢育人阵地
当前,我们有些干部和师生对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还有模糊认识,认为讲意识形态就是搞“左”的那一套,就是打压学术自由。事实上,我们今天所坚持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社会中与时俱进的思想精华。在价值多元的现实面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旗帜鲜明地选择了坚持本国本地区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理直气壮地维护和强化核心价值观建设。对中国这样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没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没有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的支持,国家就将失去最持久、最深层的发展动力。
我校一位教授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们有责任呐喊”。学者们为什么有“呐喊”的责任?因为需要我们用令人信服的方式,让全国人民知道党和政府为人民做了什么、还要做什么,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什么贡献、还要作出什么贡献。同时,更需要我们扎根中国大地的高校学者们,能够总结出属于中国的理论体系,在世界文明对话中作出中国贡献。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大学不仅有“大楼”和“大师”,更要能给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传递理念的力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大学必须要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思想为引领、以人才为纽带、以知识为核心,主动面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好地发挥大学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