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百家之言,如何归一?
学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文本
短短17000字,从2015年1月算起,耗费了编制组一年半的时间,从谋划启动到最后定稿颁布,这凝聚了全校师生的心血和智慧。
规划制定的过程,本来就是充分发挥民主、意见整合、凝心聚力的过程。
一个粗略的时间脉络能够大致看到“十三五”事业规划文本“千锤百炼”逐渐成型背后的不易:2015年7月中层干部统一思想,8月底校领导务虚讨论基本框架和主要指标,9月中旬,新一届校务委员会委员专题研讨“十三五”规划基本设想,11月份初稿形成,在编制组内部讨论后八易其稿,12月底第28次校长办公会专题研讨规划草案,根据校长办公会意见的修改稿,进而在学校办公系统中公开向全校征求意见,同期陆续召开不同类别的7次专题座谈会充分研讨。2016年3月下旬的教代会,十个代表团数百名代表认真审议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200余条意见,修改后的文本4月提交党委全委会审定,5月经主要校领导签批后报教育部备案,直到6月12日,学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定稿向全校发布前,文本都在反复的修改中,前后经历30余稿。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十三五”征求意见大型座谈会和专题讨论20余次,编制组成员参与了每一次的讨论,认真收集意见和建议。共有近千人次参与了文本的讨论,总共收集各类意见500余条,文本较大改动20余次。
校党委书记李忠云极为重视“十三五”编制。从启动到初稿、成稿,他都是顶层指导者和直接参与者。他提出,规划中要在人事制度上有新改革,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新探索,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有新突破,要在破解三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上有新进展,同时还要在科研平台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办学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有新的作为。
校长邓秀新极为关注规划的编制工作。他提出学院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主体,学科是大学发展的龙头,因此,他十分重视各学科发展未来5年的发展,要求各学院围绕学科未来的发展,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论证。2015年底,一份规划草案送到了校长邓秀新的案头,他多次花专门时间研读,并批下“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建设开发,不仅仅是专任教师”,“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程度不高,未来要重点加强”等多处修改意见。
后期讨论中,一件“小事”让发展规划处规划管理科的刘辉记忆犹新。邓秀新校长在一次谈话中特别提到“两立两强两化”中的“国际化”,他说,“不能片面理解‘国际化’,我建议改为‘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坚持平等的心态,坚守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动辄搞一个‘化’。”在刘辉看来,这次小小改动,却彰显出了学校的国际视野和价值取向。
“十三五”规划充分体现了学校崇尚学术、专家治校的传统。专家们高度重视,甚至在路上还与编制组成员“咬耳朵”,交换意见。院士、青年学者都积极建言学校“十三五”发展,尤其是对学校的战略定位,他们视野开阔、认识深刻,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最后,学校发展愿景目标锁定“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这也凝聚了专家的智慧。
规划闪耀着全校师生集体智慧的光芒。在一些关键指标上,如何既能科学实际,又能鼓舞人心做到“踮起脚摘桃子”,在各类的座谈和征求意见场合,广大师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来反复讨论指标。2016年4月,在教代会第九代表团理学院讨论现场,老师们就科研指标提出建议,理学院都规划未来五年产出IF大于9的高水平文章10篇左右,而学校事业规划只提了60篇,显然过于保守。据此建议,学校将高水平论文提升为80篇。
在总规划征求意见的同时,围绕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与人力资源建设、本科教育事业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基本建设、财力与资源保障、信息化建设、文化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11个专项规划,16个院(部)规划的讨论同期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学校列支专项经费用于学院规划校内外论证工作,10个学院邀请了校外专家,5个学院邀请了校内专家,包括20余名院士和一大批高水平专家参加了论证。
2016年7月4日,学校组织开展“十三五”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研讨论证工作,全体校领导、主要职能部门和学院主要负责人参加论证,结合总体规划对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进行了进一步审视,确定有效对接。
规划以不同层次出现,总体事业规划、专项规划、学院规划同时启动、同步谋划、分步颁发,打破了原来先学校后学院,先总体后部分的格局,让上下互通、纵横结合,既体现总体规划顶层设计指导性,又充分尊重专项规划、学院规划的创新性,更有利于总体规划任务的分解落实。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学院和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规划要成体系并具有操作性,总体事业规划、专项规划与学院(部)规划相互的衔接重要性不言而喻,各项指标能否对接成为了后期论证时关注的重点。
学校总体事业规划未来五年科研到账经费的指标是40亿,这个指标在科发院科技专项规划中得到了呼应,但各个学院规划的初稿中,科研经费累加起来只有26亿。在这一项指标上,学校事业规划、专项规划显然得不到支撑。学校经过仔细研究,依据现有发展态势,认为40个亿“分得下去”“消化得完”,未来也有希望能够完成,最后仍将经费锁定在40亿。科发院在与学院充分沟通后,对学院规划中科研经费据此进行了再分配。类似科研经费指标的“讨价还价”还有一些,这种“锱铢必较”更多的是出于对工作的宏观把握和战略定位的思考作出的。要知道,目标适度才能引领事业发展。
积极吸收各方意见,广纳雅言,贯彻规划编制的始终,正是在全校互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规划才能更大氛围内凝聚人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