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吕新雨 刘星煦 郑娅雯)近日,学校推出“名课有约”教学咨询交流平台,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持人、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周兴苗副教授,理学院曹敏惠副教授和文法学院兰霞副教授相继在狮山课栈做客“名课有约”,聚焦在线开放课程实践与探索,与近50位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咨询与交流。“名课有约”是继“名师讲坛”“名师示范课”后新搭建的教学交流平台,旨在以问题为导向,为教师答疑解惑,提供个性化教学咨询、指导和帮扶,促进师师深度互动,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
周兴苗:学科基础课以学生专业发展为中心
10月12日下午,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普通昆虫学”主持人、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周兴苗副教授围绕“教育信息化时代下在线开放课程实践探索”,与来自动物科技学院/动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2位教师拉开首场“名课有约”。
周兴苗简要回顾了我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历程、建设成果和教学成效。我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在全国农林高校前列,但离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我校学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学习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周兴苗以“普通昆虫学”课程为例,从在线开放课程的认识、建设、实践、效果等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体会。
在回答理学院张东方副教授提出的“教师如何提升教学水平”问题上,周兴苗表示:“老师的内心要有一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尽最大努力去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断去适应学生的专业发展。”
在回答生科院曲良焕副教授“如何平衡社会学员和校内学生学习需求的差异”问题时,周兴苗结合近期参加省科协的活动体会,提出我校专业教师应积极承担面向大众进行科普的社会责任,同时对校内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要科学严格,在线开放课程建好后老师要花更多精力和时间在校内SPOC课堂上,上一轮开课他让学生们围绕85个主题组织了14场讨论,“学生们在教室、图书馆、寝室甚至是食堂、大草坪等进行小组讨论、主题汇报,私底下也抱怨花了太多时间在这门专业课上,但他们也乐在其中。”周兴苗自信地说。
工学院张居敏副教授提出的“怎样组织SPOC教学?”问题引发老师们热烈讨论。周兴苗谈到当前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增负”、对本科教育再次“加码”要求,认为“增负”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兴趣,有更强的学习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引导学生爱学、善学、乐学。
在线上师生互动方面,有的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学生在社交软件上问问题而老师无法及时解答怎么办?不同的学生有时会问同样的问题让老师应接不暇该怎么办?周兴苗表示,他已养成“秒回”学生问题的习惯,同时他也说出了自己的一个愿景:已结课的学生课程群不解散,这样即便有时自己无法及时回应群里高年级的同学也会主动回答。
曹敏惠:公共基础课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重点
“一种好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我责无旁贷地与各位老师分享我的教学经验和做法。”10月16日下午,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机化学”主讲教师、理学院曹敏惠副教授与来自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25位老师分享了基于MOOC的SPOC教学设计。
曹敏惠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策略。她利用MOOC+SPOC翻转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特别是SPOC将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完成了从传统课堂的“独角戏”到SPOC课堂“多人转”的翻转。她以戴尔经验之塔说明小组讨论、教会别人等高层级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性,认为SPOC能有效帮助学生开拓眼界,学会独立获取信息,自主开展讨论与学习。“老师要交给学生的是思维方式,是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们学会自己查找相关资料,甚至提出一些能难倒我的问题,我认为这就是当老师最大的收获。”曹敏惠这样说到。
针对公共管理学院胡银根副教授提出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在SPOC课堂的学习主动性?”这个困扰很多老师的共性问题,曹敏惠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先,“你的成绩由你做主。”她将课堂评价方式进行改变,即利用MOOC、雨课堂等大数据技术,形成学生过程性学习的客观数据,提高平时学习过程的监控和比重,使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努力程度直接决定着自己的成绩,有助于促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她建议采用“游戏教学法”,这符合“00后”移动互联网原住民的学生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和满足,保有持续学下去的欲望。
“那SPOC课程怎样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控制好节奏?”曹敏惠提出,知识并不一定需要系统性,在SPOC课堂里可以做到从线性串联到全面并联,在教授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告诉他们如何去获取知识。授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益。
兰霞:教师教学语言与礼仪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出发点
10月18日下午,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魅力汉语”主持人、文法学院兰霞副教授在对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21位老师的问题精心归纳提炼的基础上,以“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与教学礼仪”为题,阐释了教师教学语言与教学礼仪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规律与方法。
以外国语学院胡素芬副教授“教师语言与教师仪表对于学生学习效果有何影响?”的问题为引子,兰霞指出,教师要树立一个立体形象,做到德高为表、学高为师、仪表为范。从教学礼仪来看,其内容包括内在的修养、气质和外显的仪表、仪态、语言、行为等。她认为,教师的风貌美体现为仪表端庄、举止优雅、服装得体。做到仪表端庄需遵循三个原则:要发挥自然美,学会扬长避短;要注意修饰美,发型简洁大方、化妆自然得体、饰品巧妙搭配;要注重整体美,发型、饰品、化妆、服装等适合场合和身份,整体协调。在举止优雅方面,兰霞指出,站姿是教师课堂教学不能忽视的,挺直的腰杆既能展现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又符合教学发声的需要,对男教师和女教师,兰霞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服装得体方面,她认为,服饰重要的不是昂贵,而是得体,课堂教学服装要符合教师的身份和教学场合,关注学生学习时的需求和感受。兰霞认为,教学语言不仅包括口语,还有表情语、手势语、身姿语、服饰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说话内容和方式。和学生沟通时,课堂上需要把握合适的尺度,在涉及到政治、宗教、民族等敏感话题时要慎言慎行,而课下讨论时,教师也应传递正能量,为人师表。
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利华老师提出的“面对低头族学生或睡觉学生,如何运用合适的语言?”这一课堂共性难题,兰霞分享了自己的做法,那就是“堂堂考试,步步精心”,老师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堂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例如采取幽默的语言、丰富的教具等想方设法吸引学生注意力,保持有效沟通与互动。
“如何在大班长时间授课中保持音量?”兰霞认为,首先要科学发声,对此她分享了两个重要技巧:胸腔共鸣和呼吸练习,并带领现场老师体验了“半打哈欠式”发声方法。其次要学会利用工具,即借助话筒来传递放大声音。“对于如何提高普通话水平?”兰霞认为在掌握声韵调的正确发音方法基础上做到多听、多读、多模仿、多练习。
据悉,这是本学期学校“名课有约”活动的前3场。该活动将从第6周持续至第16周,邀请17位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持人、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讲人、校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获得者等,围绕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应用与管理进行个性化教学咨询与交流。
审核人:肖湘平
附:2018-2019-1学期“名课有约”安排表海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