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甲子校庆的成功举办,是全体华农人共同努力交出的一份新时代好答卷。每一位亲历在校庆、奉献在校庆、成长在校庆、成就在校庆的华农人,共同诠释了“百廿校庆育人大课”的深刻内涵,将承载着光荣与感动、梦想与激情载入史册。
“一以纪念过去之艰难缔造,一以懔念未来之发荣滋长”。在校庆总结这样一个引人回望和前瞻的节点,我们试图回眸校庆年华农人共同奋斗的记忆,并从中看到照亮未来的光。
故事从2017年冬天的一场头脑风暴开始。
几位长期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老师,在图书馆会议室,天马行空地畅想着心中的双甲子校庆——她的主题、主旨、定位、原则。
如果说双甲子校庆系列活动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交响乐,那么,这次头脑风暴则是前奏第一音。它所构思的系列顶层设计,孕育了春之序曲,成为百廿校庆精彩纷呈的点睛妙笔。
立春:发布校庆公告、标识
2018年2月4日,迎来农历24节气之首立春。这一天的12时0分,华中农业大学正式发布120周年校庆一号公告,同时发布120周年校庆标识,开通校庆专题网站。
一封家书,让这所大学与万千校友心手相牵。24小时内,学校官微发布的一号公告阅读量超过“10万+”,转发量达到9000余次,数百名校友留言祝福。在微信留言区,校友们自发开展了一场“报坐标、送祝福”活动。“坐标美国奥兰多,此生为华农人,傲娇为华农生”“坐标南非,念我华农”“现在大美西藏,爱大华农”“定位上海!毕业典礼那天,难忘!120年,当归!”“离开华农的第8个月,在深圳,想你”。这一幕,正是对校庆主题“耕读双甲子 薪火传天下”的最好演绎。
一封文风朴实、情感真挚的家书,融合了校庆工作委员会秘书组和其他诸多老师的智慧。秘书组的刘辉、廖旭东等人承担了这次校庆的重要文稿起草和《华中农业大学发展纪实(2008-2018)》编撰任务。立春之后不久,秘书组成员在图书馆闭关3个月,完成了凡67万字的《发展纪实》统稿汇编。有一位校友评价:《发展纪实》全景展现了学校2008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在真实和平实的行文中追溯、接续、传承、弘扬了校本文化和精神,是足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奋斗实录。
120周年校庆标识由我校风景园林系副教授秦仁强设计。为了设计出一个经典的、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在自我否定了10多个方案之后,秦仁强以正方形粗印篆书“农”字为基,把一个“农”字的演进和一所学校对它的演绎融进作品。最终定稿的标识顶部融合了校园标志性建筑主楼与双“甲”字体,中部形状如握拳状高持火炬的造型,底部由数字“120”连续变化生成的动感线条。秦仁强说,对于曾经在主楼上课、工作的他,“主楼不光是文化符号,也是行动的目标,要从各个方向走向她”。而“120”动感线条图案,秦仁强先后设计了数十稿,最后是在一次参加学术会议时,灵光乍现,随手画出草图,契合了他心中对百廿征程文化特质的构思。
立春日,文宣组匡敏和融媒办同事们一起守在电脑前倒计时,迎接12时0分上线校庆专题网站。匡敏说,那一刻,她充满着神圣感。此前,为了建设校庆专题网站,她已经连续加了十几天班,“当看到网站一点点充实、完善,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给家装修一样,只希望这个平台更好。”
谷雨:诺奖学者首进校园
4月16日下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让-皮诶尔•索维奇教授来校参加“庆祝建校120周年诺奖学者进校园”活动,并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这是首位走进校园的诺奖学者。
640个座位的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连过道和讲台周围都见缝插针坐满了学生;报告会后,为了想请索维奇教授在笔记本上签名,有的同学排了半个小时的队;离开之前,索维奇教授意外收到了一份学校赠送的礼物——当天他在学校讲学访问的纪念相册。
水产学院2016级吴毅博是众多“诺奖粉”中的一员,参加了全部4场诺奖学者报告会。他说,“我从小城镇来,对大学的期待之一就是希望能有更广阔的眼界。近距离感受杰出科学家时,你会发现他们讲话是如此和蔼,甚至有一丝可爱。虽然并不能听懂所有报告,但从这些科学大师们身上能够看到某种精神与品质,更加坚定自己和世界一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在校庆学术活动开展中,学术组提出“学者为主、学院为主、学术为主”。能够办出一场品位高、影响大、范围广的学术校庆,正是得益于充分动员学者的积极性,发挥学院主体作用,让学术活动回归学术本真。
郭亮是活跃其间的众多学者中的一位。在他的电脑里,存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包括收集的学术活动邀请信模板、海报模板、PPT背景模板、接待注意事项、财务报销规范等。其中,接待注意事项包括30余条小贴士,细化到了会前准备、会务组织、嘉宾吃住行、财务报销的各个细节。这份操作手册,映衬着郭亮和他的同事们对“品”字的追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