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多措并举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018年11月13日下午,理学院“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团队在逸夫楼二楼会议室B212举行以“践行三全育人与立德树人,聚焦‘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教学团队全体老师围绕如何开展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课程思政”充分交流与研讨。
“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刘永红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什么是“课程思政”、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课程思政”已经开展的工作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的建议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对于实验课程的“课程思政”,丁星老师有着自己的理解:“化学实验最能培养同学们端正的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是今后个人发展和立足社会的通行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比完美的实验结果更重要。我们要引导同学们及时进行课后的实验总结与反思,只有不断思考和总结,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今年,理学院从点、线、面入手,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总体部署,通过“建机制、立项目、强堡垒、集案例”等多项措施,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探索绘制“课程思政”育人同心圆。
学院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教学目标,加强课程过程性考核,强化全员育人的机制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为老师们参与“课程思政”全过程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在校级“课程思政”建设计划的基础上,学院研究决定开展院级项目立项,充分调动老师们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逐步实现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全覆盖,达到门门课程有建设思路、有定期研讨、有成果固化,引领示范学院所有课程,让思政育人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让课堂成为同学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学院以校级立项的10门“课程思政”项目开题为契机,采用负责人汇报,团队老师交流、研讨的模式,分批组织专题交流会。据学院副院长吴承春介绍,“我们希望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能够突出基层教学组织的主阵地作用,鼓励老师们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拓展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内涵。”
“有机化学B”“课程思政”立项建设负责人曹敏惠在教学中努力做一个有心人。她在给同学们讲解“沙利度胺”时,引导同学们讨论:“为了充分发挥‘沙利度胺’的抗癌作用,而又避免发生‘海豹胎’,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像这样“课程思政”有关的讨论话题曹老师一共收集了几十个,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升华。她坦言:“‘课程思政’要求老师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职业修养,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要将我们教学的重点和同学们的兴趣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课程思政’”。
陈浩教授率领“仪器分析”课程组率先开展了“课程思政”案例收集活动。他谈到,“要从大学生求知欲出发,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在合理吸收思政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下一步,学院还将以课程组为单位,广泛征集案例,开展集体研讨、集体备课,将优秀“课程思政”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舞台,更是价值引领的阵地,每门课蕴含的育人功能都应发掘出来。在走访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推进“课程思政”,落实“三全育人”,学校和学院都在加紧谋划,积极行动中。自开展2018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建设立项以来,学校已累计派出19名项目负责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公共管理学院、工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等召开“课程思政”专题座谈会,资源与环境学院、体育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讲学示范,经济管理学院邀请复旦大学石磊教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心得”专题辅导报告,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等。
如何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我们任重道远!
(邱泽媛、杨晨茹对本文亦有贡献)
审核人:吴珊 吴承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