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喧嚣,网络纷杂。越来越少的人还坚持捧着一本纸质书,品读墨香,汲取精神食粮的营养。但公共管理学院毕业生汤丑林却把读书当作自己终生的兴趣和一生的事业,并不断为之奋斗。他爱书,他爱读书,他沉醉在“恰如灯下,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的读书乐趣之中。
图书馆书缘:从不想买到不停借,还为兑现诺言
598本,汤丑林大学四年在图书馆借了598本书,但据他自己介绍,在大学期间他看的书应该有一千本左右。他不仅在华农的图书馆借书,还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的图书馆阅读。之所以选择去图书馆借书,他坦言道,是因为正版书价格高,盗版书的质量不好。曾经也是买书狂的他,上初二的时候,为了买一套精装版《三国演义》,花光了自己好久积攒下来的硬币。而且崇尚简单自由的他,觉得在有限的生活空间中堆放太多的书会让环境看起来有些杂乱。基于这样的原因,让他与图书馆结下一段书缘。
源于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他选择从行政管理跨专业考研到历史文献,为了补充知识,他广泛阅读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心理等方面的书籍,遨游在图书馆知识的海洋中。借书,看书,思考,做笔记,再思考,再读,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让他与图书馆的缘分越来越深。最后,在不联系学长学姐和导师,几近于孤军奋战的情况下,通过他个人努力,成功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十余本的读书笔记是他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也是让他人生更上一层楼的阶梯。
与图书馆结缘,还为兑现曾经年少时的一个诺言。他在五年前的高中二年级,曾向语文老师承诺:大学期间我要看一千本书!或许玩笑,只为仿照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豪壮;又或许轻狂,只是,在读书的路上他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信守承诺照亮前进的方向。“这一千本书,我大概是看了,但有些书并没有都恭恭敬敬地拜读,而是走马观花、去彼取此,有时候看书太快,只看了一些自己觉得好的地方。这一点,我应该认真检讨自己!”他略显羞愧地说道。
坚持不懈看书:从收获到改变,不负青春时光
开卷是否有益?只有用心读书的人才知道。而他却用自己真实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用心读书,就一定有所收获。在考研面试的时候,一位研究阳明心理学的老师问他是否读过外国学者有关王阳明的传记,而他恰好看过日本作家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便略谈了一二。他坦言说:“我的面试成绩位居第三,正是面试成绩拉了我一把,我才可能以倒数第一的成绩被录取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的硕士生。作为跨专业考研的人,我知足了。”成功从来不是偶然,机会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证明了这些道理。
对于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或为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或为增长自己的知识,或只为消磨时间,但在汤丑林看来,读书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即如何去认识和适应社会,从而提高自我的社会价值。对于现在社会上的“愤青”发表言论对社会和国家进行随意褒贬,他认为就是因为他们读书太少,不了解社会和民族。他还谈道,读书可以开阔视野,改变一个人的心智,从而让其变得更加成熟。他慷慨激昂地说:“我们看不清社会,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我曾经也是愤青。但是,通过读书,自己不再偏激。有人问‘为什么中国的社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只观察最近三十年的变化,我们会嬉笑怒骂、拍案而起;但是,当我们读完一本断代史书籍,了解一个朝代的更替,我们会稍微压制自己的情绪;当我们读完整个中国史,我们会豁然开朗、觉得原来如此;当我们再读世界史,我们会心生同情。知之深、爱之切也恨之切!”读书,让他收获思考,化为笔记本上一个个充满思想的汉字,化为言语中一句句深刻有理的话。
读书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很多改变。读名人传记,让他学会立志,知道别人是如何奋斗的。读书使人明智,他读历史书,从浩渺的历史里面汲取营养。通过读书他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他的心思变得细腻,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心态更加平和,能够感知生命里细微的变化。于是,境随心转,一切也跟着改变。大一下学期,他遭遇家庭变故,心情极度压抑,却在书中找到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与信仰。他说:“《曾国藩箴言录》里的‘打脱牙,和血吞’使我重拾生活的信心,不向坎坷困难屈服。”
读书,会让你收获,也会让你改变,但又不止不负青春韶光,更是一辈子的事。
研究读书:从兴趣到事业,不忘初始之心
生活中随时都可以读书,无论多么忙,只要愿意读书,想要读书,总能抽出时间。他把上课等待老师时、晚上入睡前、吃饭时等零碎的时间都充分利用,让文字在零碎的时光里也开出思想的花。
他在书中寻找一种感觉,就如同艺术家寻找创作的灵感。他排斥电子书,不仅是因为电子书对眼睛不好,更是因为纸质书读起来更有感觉。纸质版的书可以用手抚摸翻看,可以在上面用笔写字,此为触觉;而用手翻过书页的沙沙声则为听觉;目光落在淡黄的书页、铅黑的墨字上面,这是视觉;在书上写每一个字都是思考的结果,这便是情感。
不动笔墨不读书。他很喜欢在书上做笔记,写下自己的思考。他并不十分在意自己读了多少本,而是注重自己思考的过程与结果。他深入了解作者,努力探寻一本书所蕴含思想、情感以及对社会和人类的意义。对于该如何坚持阅读,他建议,通过写读书日记,自己督促,每天记录下自己看了多少页,哪怕只看了几个字也要记下来;找老师同学交流,他人监督,慢慢把兴趣变成习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但他的初中老师用一本《苏东坡传》激发了他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在大学期间他更是遇到了经常与之畅谈书中乐趣的刘松年老师。
先广泛阅读再精读。他没有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或范围中读书,敢于尝试,接触不同方面的知识。但当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他开始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挖并精读书籍。广泛的读书不仅让他懂得很多人生道理和客观规律,更让他体会到了精神之享受与研究之乐趣。他说道,读书就像挖井一样,首先要确定位置,然后要坚持不懈朝着确定的方向不断发掘,这样你才能触及知识深处的源泉。
将兴趣学习与读书结合在一起,把读书当作一项终身事业。他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最终争取留校任教。成为一名老师,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把读书的思想传给更多的人。同时,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读书对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重要意义。他说他有责任让更多人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读书,源于兴趣,终于事业。为一个承诺,与图书馆结缘,坚持不懈地看书。不忘初始之心,终生为之奋斗。这就是汤丑林的读书故事。
【简介】汤丑林,我校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行政管理1501班毕业生,曾获得学校“百名阅读积极分子”“十大阅读之星”以及“终身荣誉读者”等称号,现已考取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历史文献硕士学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