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中国青年报】给孩子们种下一颗热爱劳动的种子

核心提示: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为淬炼耕读文化,加强劳动教育,从2019年开始,该校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植科院、动科动医学院、生科院、校博物馆等多个单位,利用大学优势科教资源,每周推出一节“耕读学堂”,让中小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传承耕读文化,涵养劳动品质。

QQ图片20210708083707

戴上草帽,背上竹筐,俯身到茶树里掐起一片片新鲜的尖尖茶叶。不久前,华中农业大学南湖茶园迎来了一节热闹的采茶课,来自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八(2)班的40多名同学,在园艺林学学院茶学系5名研究生的带领下,亲身体验了采茶制茶品茶的全过程。

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为淬炼耕读文化,加强劳动教育,从2019年开始,该校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植科院、动科动医学院、生科院、校博物馆等多个单位,利用大学优势科教资源,每周推出一节“耕读学堂”,让中小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传承耕读文化,涵养劳动品质。

“要让每一个学生切身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在他们心中种下热爱劳动的种子。”在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负责人看来,劳动教育是最公平的成长教育,也是大家期望的教育方式。

该校负责德育工作的政教处主任喻越介绍,“耕读学堂”起源于2019年学校的兴趣活动小组。平日里,有不少华中农业大学的教师职工家长,会在空余时间带着学生参观试验田进行科普活动。

“大学的试验田、实验地也会定期面向社会举办科普活动,可以与他们合作,为孩子们开设劳动课堂。”喻越说,学校决定,争取大学的优势农学资源,打破院墙之隔,让孩子们出力流汗、接受磨炼。

每逢周五的课外活动,学校就会邀请部分教师家长、大学教授及大学生志愿者来校讲座,举办“豆子发芽”“酸奶饼干烘焙”“昆虫标本制作”等科学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传承劳动精神和耕读文化。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耕读学堂”上,学校注重在劳动过程中引入科普,激发孩子们对劳动的乐趣。

参观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的基地,接触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联合收割机“大黄蜂”——纽荷兰CX6.80联合收割机、工学院自主研发的4SY-1.8型油菜割晒机等国产大型农业机械,成了孩子们每次最激动的时刻。

“农业机械的智能化对孩子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让孩子们对生产劳动,对现代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二年级老师陈玉芳感慨。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劳动课重在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通过科学实验认识到,成功不会一蹴而就,更多是“一波三折”,要接受自己出错,砥砺坚毅品质。

在华中农业大学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大楼,五年级学生高启豪跟着老师将针头的药水注入小鼠静脉,原以为很轻松的小白鼠注射药物实验却遭遇失败。“小鼠的尾巴静脉太细,多试几次,很少人一次成功的。”在老师的鼓励下,高启豪拔出针头再次实验,药水缓缓流入小鼠的血液中,终于成功。

对于初中年级的学生,学校重点培养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

顶着武汉市夏季的大热天,跟着茶学系的研究生志愿者,第一次到茶园里体验采茶炒茶碾茶工艺,14岁的八年级学生刘天予感受到茶农劳作的艰辛。她在日记中写道:“每一小罐茶的背后是汗水和辛勤劳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传统文化在劳动课堂里得到传承。八年级学生黄乐兼津津乐道讲起了课堂上没有学过的茶叶“揉捻”手法,“揉让茶叶成形,比如条形、针形、颗粒状、片状;捻让茶叶细胞破碎,挤出茶汁,让其附在茶叶表面,增加茶汤浓度,干燥后的茶叶冲泡时才能够泡出颜色和滋味,入口甘醇清香。”

孩子参与“耕读学堂”两年来,年轻的妈妈严娟看到了劳动教育给他带来的改变。“以前他不太自信,缺乏吃苦精神。看着亲手制作的劳动成果,他找到了成就感,动手能力极大增强,变得自信开朗。”

余敏 胡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7月08日 06 版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