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两优一先”故事汇】心中怀真情,肩上扛责任

——记“湖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希顺

核心提示: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提起党委书记和希顺,老师们都会由衷地夸一声:“为学院操碎了心的好书记!”自2014年5月担任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以来,和希顺心中怀着真情,肩上扛着责任,团结带领师生勇创一流。七年为期,四次年终考核获优秀,他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扎实的工作实效赢得了师生们的广泛认可。

【编者按】“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伟大的民族需要精神的滋养,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南湖新闻网即日起将陆续刊发【“两优一先”故事汇】系列报道,集中展示一批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以及先进基层党组织事迹,引导广大师生党员以此为标杆,在本职岗位上提高政治觉悟,做到不忘初心、坚定信仰、恪尽职守、见贤思齐、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比学赶超共创一流。本期报道“湖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希顺心中怀着真情、肩上扛着责任,团结带领师生勇闯一流的故事。

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提起党委书记和希顺,老师们都会由衷地夸一声:“为学院操碎了心的好书记!”

如果要问大家,和书记究竟好在哪里?每位老师都能举出好些例子来。

2014年5月,和希顺调任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师生的期盼,他一刻也不曾停歇。七年为期,四次年终考核获优秀,他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扎实的工作实效赢得了师生们的广泛认可。

和希顺深入学生公寓看望新生(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和希顺深入学生公寓看望新生(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凝心聚力,才能共创一流!”

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和希顺心中始终紧绷着一根弦:“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以实事求是、追求卓越的精神团结带领师生共创一流!

如何创?作为党委书记,和希顺要求自己首先作好表率。

“他严格的自律意识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辅导员刘莉说,“他要求自己每天多工作一小时,可事实上,翻开他的日程表,几乎看不到休息时间。他高度重视理论学习,除了带头学理论、讲党课,还时常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学习研究。他的学习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理论学习心得。”

2020年2月,和希顺在北苑担任防疫志愿者(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2020年2月,和希顺在北苑担任防疫志愿者(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2020年初,武汉市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和希顺第一时间赶回学校。人手少,任务重,摸排师生情况、为离退休老教师买药送菜、为教职工搬运生活物资、巡逻、值班……他忙得脚不点地。为了减少和家人接触,他以办公室为家,近两个月的伙食基本都靠泡面解决。2020年7月,长江汛情期间,他积极组建党员先锋队,多次投身到防汛第一线,昼夜值守。他说:“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关键时候肯定得冲得出来、顶得上来、豁得出去。”

“善于谋划,懂得团结人”是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老师们对和希顺的普遍评价。

2020年8月3日,暑气蒸腾,正值武汉一年中最难熬的日子,一场聚焦“拔尖人才培养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研讨会在生科院进行。会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世强教授围绕“面向未来的生命科学本科教育”这一主题作线上专题报告,与会老师们也纷纷建言献策。

“这样的交流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很常见,和书记始终着眼于世界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谋划学院发展。”范金凤表示。在他的带领下,近年来,学院入选首批国家“拔尖计划”2.0基地,生物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三个专业全部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新增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余人次。

2020年3月,和希顺参加清华-华农生命学院联合线上组织生活会(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供图)

2020年3月,清华-华农生命学院联合开展线上组织生活会(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供图)

“平日里,他总是主动担当,为我们几个双肩挑的班子成员分担了不少。”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孙明教授说。为了促进班子成员交流,和希顺和大家约定,将每周三下午下班后的一小时定为羽毛球团建的时间。“这种团建方式,不仅锻炼了身体,也拉近了大家的距离,更提升了议事效率。”孙明表示。

和希顺与班子成员一起参加2021年毕业巡游活动

和希顺与班子成员一起参加2021年毕业巡游活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职工凝聚力,近年来,和希顺支持学院工会在学院开展“Happy Hour”交流活动,实施“3H健康行动计划”,较好地促进了老师们交流。

除了团结师生,和希顺尤为注重在“弘扬卓越文化、浓醇学术文化、涵育育人文化”方面下功夫。

2020年4月27日,在全国疫情形势整体积极向好之时,和希顺邀请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院长魏少忠做客“教授红讲堂”,分享坚守抗疫一线70余天的所见所感,中科院院士张启发等30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逆行者们舍身忘死日夜奋战的故事,让师生们热泪盈眶。

“教授红讲堂”是和希顺以党建引领师生科研报国的一个缩影。工作中,他积极创新工作形式载体,将党支部建在教研室、课题组,推动师生支部共建,以“千问计划”等载体加强思想引领,构建师生价值、学术、成长“共同体”。他还把夯实支部组织力作为重要抓手,并经常与支部书记交心谈心,探讨如何发挥“双带头人”作用,建强战斗堡垒。

近年来,在他的践行推动和培育下,生科院“教授红讲堂”获首届全国高校“两学一做”特色工作案例、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支部好案例类一等奖。“千问计划——师生访谈”获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微生物系教工党支部也顺利通过“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验收。

“想方设法破解发展难题”

走进和希顺的办公室,桌面上厚厚一摞教师信息表赫然醒目,卷起的页角记录着多次摩挲的印记。

“这几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院学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精准引才、用心留才、科学育才,成为了摆在眼前的要紧事。”和希顺说。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来栖。”近年来,和希顺和班子成员逐渐形成了共识。

为了更好地统筹学科发展,2019年,和希顺与班子成员一道,对全院教师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系统梳理,最终形成10个核心研究方向。与此同时,在他的推动下,学院不断健全“引人-育人-留人”人才支持体系,启动“龙云计划”“名师计划”和“百川计划”,重点培育科研创新团队、教学名师及优秀博士后等,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一系列举措的出台,赢得了学院教师们纷纷点赞。大家方向明了,干劲也更足了。

微生物系新进教师吴淑可教授便是这些政策的受益者之一。他回忆说:“在一次学院教职工羽毛球联谊赛中,因为脚在踢球时不慎受伤,自己在一旁观赛时,被和书记注意到了。他热情地和我交流,关心我入职后工作与生活适应情况,并向我详细介绍了学院出台的‘龙云计划’。正是得益于这次的交流,我获得了学院的大力支持。”吴淑可说。

和希顺与院教职工篮球队赛后合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和希顺与院教职工篮球队赛后合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青年教师是学院和学科发展的主力军,是建成一流学院的核心力量,代表着学院事业的未来与希望!”和希顺说,“要想方设法为青年教师指方向、搭平台,引导他们在服务学校、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中实现个人成长。”

去年6月中旬,一次青年教师座谈会暨学院统战工作会让李一博教授印象深刻。“这次会上,青年教师们分享了自身的感受,提出了在教学科研及未来发展中的困惑和建议,和书记都一一记在了心里。会后,他又和大家进行了点对点沟通,并结合每个人的实际为大家规划发展、纾难解困。”

“他总是能敏锐地察觉到大家的需求,并尽己所能地给予我们帮助。”欧阳亦聃教授说:“让人感动的是,即便隔一阵子未见面,他也对我当前科研的重心甚至所申报项目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

在吴淑可看来,和书记对自己的关心,已然融入到了日常的生活中。“平日里,上级部门发布了人才支持计划、科研项目等,只要符合我的情况,和书记都会第一时间通过微信鼓励我申报。”

2020年,在和希顺的鼓励下,微生物系彭东海教授担任学院院长助理一职。“一个人的发展只有与国家、学校事业发展联系起来,才能有更大的作为!”任职以来,这句话一直回响在彭东海心中。“在参与学院部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也看到了未来学科发展努力的方向,正是在所见所闻所思中,自己的格局和眼界也渐渐拓宽了。”

要把老师当家人”

“老师们工作压力大、节奏快,自己能做的有限,多为大家办实事解难事,心里才踏实。”这是和希顺的心里话。

只要得空,和希顺就会到老师们的实验室里转转,主动了解大家的需求。“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和我联系,我来想办法!”这是和希顺时常和老师们说的一句话。对师生的关切事,他也总是想在心头、做在前头。

“老师们有什么急难愁盼的事,都会想到去找他。通常是老师前脚刚迈出他办公室的门,他就开始拨通电话沟通协调。”范金凤说,“和书记的真诚,老师们都看在眼里。”

“前些年,我们需要在校内建个温室,但是苦于没有经费和场地,相关建设工作一拖再拖。没想到和书记一直在默默关注着这件事,他想方设法找场地、筹经费,最终用几年时间把温室给建起来了。”回忆起温室建立的过程,孙明教授满是感动。

回忆起过去的成长,彭东海不无感激地说:“一路走来,和书记给予了自己诸多的支持和鼓励。每次遭遇失败,他都会第一时间打来电话安慰我。”彭东海说:“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要正确看待暂时的失败,理性分析差距所在,相信你努力之后,很多成果都会水到渠成’。直到今天,这句话都是我失意时的一剂‘良方’。”

2020年,在学院的支持下,彭东海获评“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彭东海第一时间拨通了和希顺的电话。他说:“那一刻,最渴望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的人就是和书记。”

如今,在和希顺的带领下,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正朝着高质量发展加速迈进。他说:“唯有心中带着感情、肩上扛着责任,才能无愧初心使命,带领大家一路向前。”

(本文作者系南湖新闻网记者 匡敏 审核人 范金凤)

责任编辑: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