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鹏老师和同学交谈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超奇 学通社记者 法龙)月朗风清,书香飘溢。9月21日晚的倍阅书店,一把座椅,一幅投影,三排长凳,师生互动,其乐融融。我校水产学院李大鹏教授做客“青年科学家面对面”,与新生共探奇妙鱼类性别世界。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水产学院李大鹏教授开篇以一首《木兰辞》,在勾起同学们的文学记忆的同时,也由此提出了一个科学问题:“双鱼并行游,安能辨我是雄雌?”李大鹏介绍到,目前已知的鱼类超过32000余种,种类庞大,分类和进化程度等均不同。“除了雌、雄两种性别外,是否还存在着第三性?”李大鹏以此为话题展开题为《安能辨我是雌雄》的分享。
“他就是‘他’,他还是‘她’。”一幅体色与形态特异的鱼类的图片吸引了全场同学的关注,“隆头鱼雄鱼除了天生雄性个体之外,还有一类雄鱼是从雌性个体性逆转而成的,并且雄鱼筑巢看家、雌鱼守门,这与我们人类一般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李大鹏在列举这一奇特现象后向同学们解释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鱼类的性别决定,激素调控、细胞遗传和基因调控等方面则影响着性别分化。谈到这里,他还向同学们分享了世界上首位发现黄鳝性逆转的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建康的故事:在抗日战争年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刚从大学毕业年仅20多岁的刘建康先生通过详细的研究观察,发现黄鳝的雌雄同体和性反转现象,揭示了黄鳝幼年是雌性,而长大繁殖后逐渐变成雄性的奇特现象,被国际生物学界评论为“为动物性别研究打开了一扇门”。
李大鹏表示,鱼类天然性逆转,逐渐成为当今生物学和水产学领域的热点问题,“生产上可以利用此研究对经济鱼类进行性别控制,进行全雄或全雌养殖,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遗传因素如单基因系统和多基因系统,环境因素如温度、PH、外源激素、行为等,都决定着鱼类性别。”李大鹏针对鱼类性别的影响因素一一展开详细介绍。“我自逍遥变雌雄”,他通过列举带鮨、金鹦鲷等鱼类的鲜活事例,讲述了两性之间相互作用、相对大小、性别比例、社会性刺激等行为影响鱼类性别决定的过程。对于基因响应机制,他通过对《Cell》刊发的一篇评论性论文的分析向同学们分享了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如何改变动物性别的故事。
活动尾声,生科2102班的董鸣皓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性逆转在生物界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李大鹏回答道:“性逆转可以调控生物的性别比例,是自身生理调控的一种手段,对其种群资源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活动结束后,外文2108班周恒利认为:“在讲座中,李老师对于鱼类的性转机制讲解得十分细致,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奇妙的鱼类世界,我学到了很多‘跨界’知识。相信随着对鱼类性转研究的不断深入,渔业生产、海洋生态平衡和世界鱼类保护都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审核人:吴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