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已是深冬,屋内暖意融融。近日,湖北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村委会,3张“八仙桌”、8条长方凳,当地村民和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促膝而坐,聊叙果树的防寒和田间管理。
“要建设智能化果园”“要找寻市场主体”“可以走‘种植+加工+农旅’集约化模式”……宗望远教授、李善军教授、谢宗周高级农艺师,分别为大市村果园“开方抓药”。他们还说,如果需要最新果苗、最适宜农机,华中农大可以随时无偿提供。
2020年7月,大市村支书程桔主动找到华中农大工学院,提出建设70亩柑橘基地的想法。一年多来,学校先后派出教授50余人次来到这个小山村。如今,70亩柑橘园已初具规模,100亩中草药套种甜玉米基地整饬一新。“‘程桔’,名字里面有‘橙子’还有‘桔子’,明年一定大丰收!”田坎上,教授们与程桔的玩笑话回荡在山间深坳。
工学院党委书记明庭庆介绍,学院目前在大市村成立了乡村振兴荆楚行示范点,未来将与该村继续联合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样板间”。
“再造10个‘星光玉龙’”
“这个犁开沟效果如何?”“这个驱动辊还需要改进” ……刚到通山县星光玉龙机械(湖北)有限公司,廖庆喜教授就迫不及待来到学校研制的油菜精量直播机前,检测性能、了解试用情况。
廖庆喜在星光玉龙公司指导油菜精量直播机研制。蒋朝常摄
2020年8月20日,廖庆喜教授带领团队服务星光玉龙油菜精量直播机的产业化,给公司管理层做技术培训、安排团队教师和学生到公司开展技术支持,部署合作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本科生实习基地,事无巨细、兢兢业业。
一年多以来,120余人次师生活跃在星光玉龙,技术交底、工艺制作、零部件供应建设、生产考核、试验示范、测试定型、现场试验,他们有的5点半早起从学校出发,赶早班的,也有在公司驻扎10来天的。
“在华中农大的技术支持下,我们要再造10个星光玉龙!” 星光玉龙负责人许玉国说,将来还将继续转化学校更多的科研成果,为农业机械赋能荆楚乡村振兴做出最大的努力。
从“干不了”到“干得这么好”
微风吹拂着油菜薹,和煦的阳光撒在乡间小路,这抹嫩绿在崇阳县青山镇吴城村显得格外耀眼。隽青家庭农场负责人程艳说,菜薹基地原来是甜玉米基地,现在可是她心头的“宝贝疙瘩”。
原来,在华中农大严建兵教授的支持下,程艳依托隽青家庭农场,先后流转900余亩土地,种起了甜玉米。严建兵教授最开始并不“看好”她能带领村民干这么大的事业,对接的时候,他并未表露。直到如今她干成了,严建兵才对她说:“你不但干成了,没想到还干得这么好!”
“普通玉米1.5元一根,咱们的甜玉米10块钱一根。”程艳说,能像苹果一样生吃的甜玉米不但拓宽了当地老百姓的视野,还让他们鼓了“腰包”。隽青家庭农场先后推广种植华中农大特色玉米品种累计500亩,带动68人就业,产生经济效益250万元。
一直支持程艳甜玉米事业的还有邱法展教授。他说:“未来还将在种子资源研究、订单农业、制种基地和科研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农场更大的帮助,争取3到5年,让农场再跃一个新台阶。”
在青山镇党委书记吴齐林看来,甜玉米让当地致富是经济账,也是政治账。“70多岁的老人,每天可以从农场拿100多元的工资,现在他们的精气神非常足!”
两位老人的31载“油菜情”
在崇阳县白霓镇古堰湾的一处农家菜园,两位老人仔细观察着冬闲田油菜。
油菜田里的交流。蒋朝常摄
他们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个是83岁的院士,一个是70岁的崇阳县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他们的故事要从31年前说起,1990年,傅廷栋院士来到白霓镇育种,他第一个找到自己1975级的学生刘泉源,一起做起了油菜杂交育种工作。
这一干就是31年。正是在白霓镇,他们一起完成了油菜第一个三系杂交品种——华杂2号。这个品种一经诞生便走向了全国。
傅廷栋回忆,当年从武昌坐火车过来,坐票、卧铺都没有,我们就一路站了过来!到了村里,再坐40分钟摩托车。
31年过去了,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永远围绕油菜的那些事、“三农”的那些事、乡村振兴的那些事而忙碌奔波着。
据了解,乡村振兴荆楚行是华中农大助推湖北农业强省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一年多以来,学校围绕湖北农业农村发展的“十个突出”要点,组织师生重点实施“楚才服务农业产业行动”等“五大行动”,各学院精准对接湖北省17个市州,开展技术支撑服务和乡村振兴荆楚行“示范点”建设。截至目前,已有10000余名师生活跃在荆楚大地。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通讯员蒋朝常)
原文链接: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a6d94f0d92834fc9b950f23bb5eca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