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我这十年】黄巧云:数十载初心未变,一生情薪火相传

核心提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华农人,资源与环境学院黄巧云老师在过去的十年里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躬身参与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编者按】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迎来伟大复兴光明前景。这十年,也是学校奋发有为、锐意革新、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十年,是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的重要十年。即日起,校新闻中心将选取部分学校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和奋斗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全媒体推出【我这十年】系列报道,通过烛照个人的“小切片”,展现学校发展的“大历史”。凝望“我这十年”旨在汲取前行的动力和养分,让我们重新整理思绪,从一个新起点奔向下一个新起点,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黄巧云作为“光荣从教30年”教师代表讲话

黄巧云教授作为“光荣从教30年”教师代表讲话

在华农第38个教师节庆祝会上,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黄巧云作为“光荣从教30年”教师代表发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华农人,他在过去的十年里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主动参与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科研与教学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他把教书育人当成一生的神圣使命,用自己的爱心、热心和细心换取学生的用心、专心和开心。这十年,他更是潜心科研,在土壤矿物-有机物-微生物界面过程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博学、慎思、笃行”的人生准则。

打造生态思政课堂,贯穿绿色发展理念

“土壤构成了地球的皮肤,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讲台上,黄巧云这十几年来坚持为同学们开授《土壤学》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和前沿课程,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也并驾齐驱。他还会邀请外国学者加入课堂,让同学们感受国际化的氛围。“黄老师给我们上课时还会穿插专业英语知识,对我们阅读英文文献有很大帮助,能够放眼国际,培养更广阔的专业视野。”农资1901班的王天祥对黄巧云的双语课堂印象颇深。

这十年,黄巧云始终关注如何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问题,在绿肥应用、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土壤碳循环与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并在本科生课堂上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讲授,打造生态思政课堂。

在学院本科生新生专业启蒙活动结束后,环工类2206班张心怡感慨到:“黄老师的交流报告从当前一些地区土壤结构的破坏引入,讲解修复方法,再讲到我们国家近年来在生态保护上的诸多努力,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美丽中国’建设的离不开环保人的不懈努力。”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在课程教学中,黄巧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建立专业自信,行业自信,树立科学报国志向。他主讲的土壤生物化学课程也入选了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人生处处是课堂,人人皆可为吾师”,这是黄巧云的教学理念。“十年里不断有年轻教师加入,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也学到很多,比如前沿的技术方法等等。”从黑板粉笔到在线雨课堂,黄巧云笑称自己是教育发展的“赶路人”,带学生们去野外实习调研,通过拍摄短片、网络分享的方式,向更多的人分享土壤健康的理念。“近些年有许多新鲜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也在紧跟时代的教育发展步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数十载耕耘,做土壤的“医生”

工作中的黄巧云

工作中的黄巧云教授

十年田野穿行,黄巧云像土壤的“医生”,治病救“土”。“我大学是在华农读的土壤与农业化学系,深入了解学习内容与方向后才发现,这个领域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

重金属污染是土壤问题中比较棘手的一种“病症”,现代工业化的步伐逐渐加快,重金属污染也迅速加剧。“想要修复被重金属污染后的土壤,不仅要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机理进行探索,还要考虑到粮食作物对于重金属的吸收能力。”深耕土壤领域三十年,处处碰壁是黄巧云及其课题组团队的常态。“每个地方的土壤理化性质都不同,土壤里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也会有所不同,目前还很难得出一套通用的方法。”

对黄巧云来说,越是艰难,越有一种使命感在推着自己往前走。十年间,他带领团队在湖北省开展了长期的土壤修复实验,在成片的试验田间、在“土”气味十足的实验室里都能找到他忙碌的身影。经过多年对土壤重金属、微生物菌剂以及生物有机肥的研究,黄巧云课题组的科研硕果累累,获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土壤医生”的看病、识病、治病、防病能力不断增强。

谈及学院科研条件建设的发展改善,黄巧云感慨良多。“犹记得十几年前,学院各个课题组和团队的实验室的使用时间与空间非常紧张,两三名教授共用一间办公室,学生自习室拥挤不堪,多人共用实验台面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年来,学院新增了湖北省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咸宁野外观测试验站等多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同时还固定派出人员参与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相关科研工作,科研合作与国际交流愈发频繁。“十年间,学校的环境面貌、软硬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有了更多的自信与期待。”

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航标”

“时间都是挤出来的。”黄巧云每天早上五点多便在家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走进他的办公室,论文期刊堆满了办公桌,大大小小的标注和陈旧的纸张更是他翻阅无数次的见证。“我们做研究的,领域内的资料文献都要了然于胸,这一堆是英文的,那边还有中文的。”

“做研究,就一定要静下心来,要耐得住寂寞。”这是黄巧云经常对研究生说的话。他带领的课题组长期坚持实验室例会制度,以自由讨论的模式对阶段性的科研进展或成果进行汇报交流,帮助学生提升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他始终认为,只有勤思善学才能有所进步。

针对本科、硕士和博士不同层次的学生,他制定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本科生更多在打好基础,我会将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与课堂理论结合,通过探讨其中原理,寻找解决方法。”对于研究生,他更注重培养学生文献阅读与论文撰写能力。每一篇论文,黄巧云都会认真修改。“看到黄老师给我做的批注,密密麻麻的,我知道自己只有更加刻苦学习才不会辜负他的良苦用心,”黄巧云的2020级博士研究生郭凌珂说:“黄老师可以随时带我们进行头脑风暴,有时候半夜十二点还能收到老师发来的关于课题问题方面的新想法。”

“黄老师虽然在科研上严肃甚至严苛,但是在生活中却是一个非常亲和的老师。”黄巧云的2020级硕士研究生邴子麟说。疫情期间,他最关心的就是同学们的安全健康,有些因疫情影响科研进度的同学心里很着急,黄巧云就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电话安抚他们的情绪。邴子麟感念道:“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不吃早饭,后来黄老师每次见到我都会提醒。他平时很忙,却能够记得这些小事。”

羽毛球比赛中的黄巧云

羽毛球比赛中的黄巧云教授

十年间,黄巧云的身影还常常出现在球场。“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首先要身心健康,才能以充足的精力去完成学业任务。”打球如科研,一贯认真的黄巧云带着同学们在羽毛球赛场上挥洒汗水,多次摘得奖牌。2021级博士研究生黄安琪说:“只要一谈到‘羽毛球’这三个字,黄老师的眼睛就像会发光。”正是在他的带动之下,课题组的成员之间建立了浓厚的感情。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希望用一个又一个十年为国家土壤污染治理以及学校科研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黄巧云说,师者,要做学生的榜样与标杆,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的所言付诸实践,成为学生学业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人生路上的“航标”。

(本文作者系通讯员 曾惠琳 审核人 熊海林)

责任编辑:蒋朝常 胡欣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