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中国环境报】保护极小种群,复元生物多样性

核心提示:2023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 生物多样性”。中国环境报特别推出——关注极小物种,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光,聚焦于野外种群已极度稀少的物种。本期特别专访华中农业大学博导王永健教授。

EC415E6EB89890E18FAAD7B1E52_0468F0D4_546B2

2023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 生物多样性”。中国环境报特别推出——关注极小物种,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光,聚焦于野外种群已极度稀少的物种。本期特别专访华中农业大学博导王永健教授。

中国环境报:作为极小种群(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保护的实际参与者,您怎么看极小种群保护近些年走过的历程?

王永健:2005年,云南省探索特有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拯救优先保护行动;2012年,国家层面发布《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120个需要优先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布,“极小种群”一词首次进入国家五年规划文件;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建设方案》提出,加强极小种群拯救保护工程。

近20年来,通过开展极小种群保护及其栖息地建设,我国旗舰物种保护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实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野生植物就地迁地保护和回归自然等工程,有效保护了大量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及其生存的自然植被和陆地生态系统。

极小种群近20年的保护历程,也加强了基层保护部门及其从业人员的能力建设,许多省、市发布了各自的拯救和保护其所辖区域内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实施计划,推进了区域极小种群拯救保护。

中国环境报:目前,我国极小种群的数量和分布现状如何?保护成效如何?

王永健:基于极小种群保护近20年的历程,我国部分极小种群已得到拯救保护,如弥勒苣苔由最初发现的640株增至2000株;野生华盖木由最初的52株,通过人工引种、繁育、回归自然等措施,已恢复至1.5万余株;黄梅秤锤树则繁育达两万多株。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0种极小种群植物脱离了灭绝风险。

虽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中,120 种国家级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质资源,目前只有一半的物种被保存。并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干扰加剧,导致一些物种种群逐渐成为新的极小种群。

目前,我国亟待保护的极小种群的数量在不断扩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物种种群分布分散,同时由于物种生物学特性、繁育技术等差异,拯救保护方法不具备普适性,总体上极小种群保护形势较为严峻。

中国环境报:野生华盖木等成功案例,对我们保护极小种群有哪些启示?保护极小种群,有哪些可以推广借鉴的先进经验?

王永健:保护极小种群不仅是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生境保护,还应主攻其繁育技术(常规与分子选育等),通过高效繁育,快速恢复种群数量,进行回归引种。更重要的是,极小种群保护应放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沿,加强对濒危机制到繁育技术与恢复对策、公众意识和国际影响、极小种群的潜在经济价值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中国环境报: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极小种群保护,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原力”。如何理解极小种群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发挥极小种群的生态价值?

王永健:理解极小种群的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极小种群野生物种大多数为我国特有动植物;二是极小种群是最易丧失的生物资源之一, 如果保护不够及时, 其独特遗传信息、物种价值和生态功能将随之消失, 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三是随着全球变化的影响,地球上很大比例的特有植物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灭绝风险,而极小种群的研究和保护对于这些特有物种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四是极小种群很多是古老种群,具有研究起源与演化的重要价值,对于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五是极小种群保护可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杆,提升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有助于减缓珍稀濒危物种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育极小种群,发挥其生态价值,我们应该完善极小种群名录,揭示极小种群濒危机制,提升对其濒危风险的预测能力,推进极小种群快速繁殖技术与恢复工程体系,提升我国乃至全世界公众对极小种群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中国环境报:在您看来,极小种群保护还面临哪些挑战?应从哪些方面加强举措?

王永健:当前,极小种群保护在科研和应用方面得到很大支撑。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专项中涉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向,重点支持的也是极小种群的保护。虽然“十三五”极小种群保护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形成了部分物种种群生态和保护生物学理论体系、种群保育和更新复壮技术体系和全链条式保育恢复工程支撑体系,但极小种群保护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全球变化快速影响物种的生存环境,物种濒危状态也在动态变化。同时,由于野外调查到的种群规模通常较小,形态特征差异较小, 物种分类存在困难。因此,极小种群的名录更新与完善非常关键。

二是极小种群物种缺乏长期动态的观测和濒危风险预测能力。

三是从濒危机制到保育恢复工程体系不够完善。

四是极小种群保护在社会公众认知和国际影响的推广上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通过以下措施加强对其系统性研究和保护。

一是采用形态和分子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分类,定期开展野生种群现状及其生境条件调查,对极小种群名录定期更新和完善。

二是对单个物种的系统性与长期性研究亟待增强。应开展持续调查和长期观测,建立完善的、针对性强的保护小区,开展保护效果评估与保护适应性管理,增强濒危风险预测能力,提升极小种群的稳定性。

三是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因靶向方法和策略有利于推动保护基因组学,进而从演化的角度阐明物种的濒危机制;基于濒危机理和物种繁殖生物学特征,研发常规与分子选育结合的人工繁殖关键技术,加强种质资源保存—种苗扩繁—抢救性保护策略(包括就地建立保护小区(点)、人工繁育进行迁地保护、开展近地保护等)—野外回归的全链条式保育恢复工程支撑体系建设,推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和扩繁基地建设。

四是开展与相关国际性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交流,加强极小种群概念的推广,介绍我国极小种群拯救保护的经验, 使中国极小种群的保护行动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模式之一,提升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影响力。

中国环境报:保护极小种群,公众参与也是重要措施。但是,当前很多极小种群,公众并不熟知。对于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您有何建议?

王永健:极小种群的保护,公众参与必不可少。但当前公众对很多极小种群并不熟知,在于我们缺少把科学研究的专业内容转换为科普的通俗易懂内容。

极小种群野生物种或濒危物种中最为代表的一个概念是“旗舰物种”,指某个对社会生态保护力量具有特殊号召力和吸引力的珍稀濒危物种,其作用在于可促进社会对生物多样性及物种保护的关注。旗舰物种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保护水平和生物多样性的标杆,也是地区生态维护的代表物种,是珍稀物种中的“大明星”,如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长江江豚、百山祖冷杉、银杉、白花兜兰等。我们以“旗舰物种”为标签,以其种群的保护来宣传对极小种群的保护,将会体现极小种群保护的“明星效应”,能更好地提高关注度和极小种群内涵的理解。

如何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可基于旗舰物种科普化的介绍,通过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等,以各种形式开展新闻报道、宣传倡导,依托国家植物园标杆与其他植物园、动物园与海洋公园的特有濒危旗舰物种保护展的引领作用,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观赏等活动,提高生物多样性尤其是旗舰物种种群(极小种群)保护宣传力度。同时,以植物园、动物园典型活动开展各地宣传活动,推动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中国环境报》2023年5月22日08版中国环境报 中环报记者 王琳琳点击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晏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