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潜江的“虾稻共作”稻田
楚天都市报记者乐毅 实习生柏佳曼 通讯员刘涛
因虾出名、围着虾忙、靠虾致富,聪明的潜江人近年又搞出了新名堂。当地虾企联合高校及科研单位,对虾稻综合种养模式进行了升级,不仅增产小龙虾,还打出了绿色的“虾乡稻”大米品牌。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进潜江虾稻田,一探究竟。
17日,潜江市湖北惠民公司稻虾共作复合种养示范区,记者看到200亩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在稻田边,养殖小龙虾的围沟里水质清澈,沟渠旁还搭起钢架准备种葡萄,田埂上已经种了杨梅树。“现在潜江人可不是只指着虾过日子,而是全方位打造适水农业。”潜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贾平安告诉记者,虾稻田里既有水产,又有水稻,还有水果,每一瓢水、每一分田都不让它闲着。贾平安说,这些水果品种和稻米品种,都是农业专家根据当地土质和气候精心选育的。
稻虾共作复合种养模式,重点是将原先的“虾稻连作”改为“虾稻共作”,这一字之差,对农民的收益可是大大不同:“虾稻连作”是种一季稻收一季虾,“虾稻共作”种一季稻可收两季虾。每年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4月至5月可收获成虾。此时再补投幼虾,9月可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
“一稻两虾,能做到小龙虾亩产200斤。”贾平安说。“虾稻共作”模式运行了5年,多数农民可以实现水稻亩产800到1000公斤,用水稻的盈利填补养虾开支,龙虾的盈利成了净收入。同时,潜江的稻米也开始主打“虾乡稻”和绿色食牌,记者在当地一家大米企业看到,其产品“水乡虾稻”已成为直供京东的品牌。
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曹凑贵教授表示,“虾稻共作”不仅增收,而且环保:稻梗变成养虾的饲料,虾的排泄物又成了稻谷的养料,每亩化肥用量可减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