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好?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随着党代会胜利闭幕和《管理与服务机构改革方案》发布,改革设计宣告完成,精细施工全面展开。校园里:
不仅“改头换面”——
截至到5月下旬,新成立的部门全部组建完毕,办公场所搬迁完成,正处职干部配备全部到位,副处职干部和科级干部配备基本明确。
在机构和人员调整的过程中,按照有利于工作开展和“人随岗位职责走”的原则,有不少部门的办公场所、不少同志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但是全部自觉服从组织安排,正确看待单位的精简裁撤、岗位的变动调整、个人的进退去留,做到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处理好了部门与全局、个人意愿与组织需要的关系,经受住了一次党性修养和组织纪律观念的现实考验。
更要“脱胎换骨”——
物理变化是基础,化学反应是关键。
完成了人往一处聚,还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正如一位新的部门负责人谈到,“部门壁垒、战线阻隔没了,职能重叠区、空白区少了,要尽快完成从磨合到融合,促进物理空间融合、人员配置融合、工作流程融合、运行机制融合,不然就会留下部门痕迹、科室痕迹”。
撤并了“有部门、缺班子”的小部门,新组建的大部门如何“搭班子、带队伍”,又成为了新的现实课题。“部门领导多了之后,是会‘1+1+1>3’,还是会‘1+1+1<3’?”一位老师有忧虑,“这取决于能不能做好改革的后半篇文章,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完成由多个指挥系统向同一个指挥系统的切换”。
完成了机构职能重构,还必须积极谋事创业,把工作做大、做优、做强,推进工作迈上新台阶。
研究生院提出,要创建“研究型的研究生院”,全面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我们所讨论的,不应该是研究生究竟发表1篇论文,还是2篇论文才能毕业,而是思考如何为研究生终身学习和一辈子幸福奠基”。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提出,要借鉴管理服务机构改革经验,发挥好资源集约优势,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和科研力量整合,打破学科壁垒、团队壁垒、平台壁垒,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产学研融通发展共同体建设。
还需“心融神会”——
在催生物理变化、化学反应的同时,心灵融合更为重要。
唯有以“无我”的境界,实现“有我”的担当,才能敬终如始,善作善成。
采访中,一位新组建的部门负责人说,“这次改革启示我:要经常换位思考。面对新的部门间协作,一切只要有利于教书育人、有利于师生办事方便,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都应该积极主动做好协同。”
一位年轻的科级干部表示:“机构改革不可能一次解决所有问题,边界不清的情况永远都会有。只要每个人都觉得学校是自己的,都愿意多担一些、多做一些,事情也就好办了。”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实现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绝不是吹响冲锋号、打几个冲锋,就能大功告成。
从更宏大的视野来看,管理服务机构改革只是学校新时代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序曲。接下来,实行二级单位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完善校院两级管理配套改革、培养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新时代“两邓一张”,创建世界一流学科集群和生物医学学科特区……一系列的时代命题,等着我们共同破题答题。
学校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正是改革创新大显身手的时代。
而你和我,正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力量。
(本文作者:党委宣传部记者 晓齐;审核人:吴义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