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如同自己的孩子”——肖东斌夫妇
深夜,荟六的某间寝室里传来阵阵细微的呻吟。阿文(化名)苍白着脸,正打算起身寻找胃药。她是胃病的长期患者,但只要吃了药,这样的疼痛难当也就会缓过去。可是这次,剧痛却没有想象中那样易消。
“哐当——”杯子碎落的声音,惊醒了室友。室友们起身,不知所措地看着脸色苍白的阿文。恍然之间,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赶快打电话给肖大爷!”
随后赶到的肖东斌夫妇赶忙将阿文送去陆军总医院。直至清晨辅导员的到来,肖氏夫妇才敢安心睡去。但在二老看来,这不过是细微之事:“只是帮我们能帮的忙而已。微末之事,不足挂齿。”
2019年的元月,和大多数华农学子一样,荟六的学生们匆匆忙忙地准备着期末考试。大雪纷飞时,冷却的,可不止是温度。小依(化名)枯坐寝室,在打了告别电话给父母后,她决定在此刻、在荟六的六楼了结自己的生命。
“已经没有人会相信你了,你还在眷恋什么?”小一自嘲地笑笑,前脚已经踏向了半空。
千钧一发之际,一双粗糙的大手环住了小一的腰,将她从死亡线上拉回。小一回头,看见肖阿姨惊魂未定的表情。
连日来的委屈,在看到肖阿姨的那一刻喷涌如泉。小一圈着自己的膝盖大喊:“根本没有人会相信我!”
肖阿姨轻抚着小一的背,柔声道:“阿姨信你啊。”
奇异的温暖袭上心头,小一忍不住回道:“我也只信你,阿姨。”在天寒地冻的楼顶,小一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么多美好值得眷恋。
曾是中学物理老师的肖东斌深知“曲线救国”的重要性。自接管荟六始,他就建了楼栋群,方便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肖东斌夫妇为宿舍走道换灯
“为什么天天搞装修啊,烦死了!”
“就是就是,为什么装个窗户还要分两天?”
“那个师傅也太不讲卫生了,穿着拖鞋就走进寝室!”
暑假的翻新工程让荟六的楼栋群里抱怨声一片,肖东斌生怕学生与施工队产生激烈矛盾。于是,他请教施工队,在楼栋群里给出了解答。
“安装窗户需多道程序逐步施工,以确保项目安全稳定,还请同学们多多包涵。另外,施工队的师傅不会再穿拖鞋进寝室了。”
之后,荟六的翻新工程顺风顺水,没有抱怨也没有矛盾。肖东斌夫妇深知,建立对彼此的尊重才是对学生给与关爱的坚实基础。夫妇俩视荟六所有孩子如己出,将爱渗透到每个孩子的生活中。
“精疲力竭也要坚守”——宿管群像
宿管的工作有时得不到理解。
没有执法权,宿管遇到了问题后往往处于配合从属的地位;由于与学生紧密接触,学生的诉求往往首先对准宿管。工作多、任务重,再加上时不时的不快,宿管们渐渐心力憔悴。
通勤人员的工作量究竟有多大?
五年来的三次大搬迁及荟一至荟十二的瓷砖工程等全数由原后勤集团负责。三次大搬迁包括荟四荟五大搬迁、博三大搬迁、博八博九大改造及博园区家具整体更换。
如今的宿管中心共管理34栋楼,服务学生达26000余人、宿舍7700余间、管辖后勤服务人员住宿1000余人;宿管中心现有员工有136人,其中19名管理者、4名维修人员、22名保洁员和91名楼管员。
同学们给楼管阿姨书写的贺卡
如此庞大数据的背后,是所有通勤人员的坚守。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宿管中心都要收到20000余次的报修。而四名维修人员在如此庞大的数据前显得微不足道,但是他们确尽心尽力、加班加点完成报修任务,从无任何怨言。
学生个性化需求不断增长,而宿管中心却长期处于不被理解的地位。引驻的太阳能热水公司经营不善,导致冬日里热水供应不足,但是不明真相的学生们往往将此类事件归结于宿管管理力度不够。因而,与学生建立好沟通的桥梁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已然成为所有通勤人员心中的诉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或许,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者,但他们确乎又躬耕在育人一线,做着细节而又重要的工作。
他们的故事还未写完……
短评:
34栋楼、7700余间寝室、26000余名学生,这个体量对于宿管人来说,工作压力是巨大的。
好在有张保廷、朱银秀、肖东斌这样的一线楼管,他们事无巨细、任劳任怨,视学生为己出。他们对学生的关照和关爱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尊重。
随着商品社会中的“维权”“投诉”“差评”的浸染,以及信息社会带来的渠道畅通,后勤保障在高校中工作难做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处于风口浪尖的后勤服务窗口,动辄被推向舆情“黑天鹅”漩涡。
这个问题值得深入反思。
一方面,同学们的正当诉求应举全力得到满足,新时代,唯有摒弃“管理思维”“惩罚心态”,埋头做好服务,方才不负“不登讲台的老师”的称号。
另一方面,作为接受服务的同学们,也应涵养和平沟通的心态,“一言不和就投诉”,小事放大,这从根本上与大学素养是相悖的。
情绪是共生的,也许,服务好可以得到尊重,亦或许,平和沟通也可得到点赞。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归根结底,后勤服务保障应该以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自我剖析、流程再造、科学规范,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老老实实服务、勤勤恳恳服务、创新前瞻服务。
如是,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的氛围便会蔚然成风。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毛文赛 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陈生根)